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旅游 >> 文化中原 >> 往事如风 >> 正文
信阳鸡公山“万国别墅”秘闻
http://www.hnta.cn 2009-5-18 来源:大河报 点击:
  购地风波 清廷赎回洋房“以保主权”
  “外国人最初的土地交易并未引起信阳知州的重视,但购地建房的动静闹得越来越大,引起了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的注意。”何军介绍说,根据他掌握的档案资料,张之洞认为外国人在鸡公山大肆建房,当地官员有失领土之罪,他“据以奏政府,并饬豫鄂督抚交涉收回所买地”。
  结果,河南督抚张人骏斥责信阳知州曹毓龄、徐佐尧“异常疏忽”,暂行革职,协助胡藩、韩国钧等到鸡公山调查实情。
  鸡公山购地风波起于李立生,兴于汉口租界,史称“鸡公山外人租地交涉案”。
  “清政府之所以如此重视,事关领土主权不说,要命的是鸡公山特殊的地理位置,紧靠京汉铁路。”何军说,清政府的处理结果是,对李立生、施道格责任概不追究,土地及建筑均估价赎回租赁,并设工程局,负责修理房屋和道路,设警察局,“以保主权”。
  何军认为,客观上讲,清政府取得了对鸡公山避暑别墅和山地森林的管理权,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国人的尊严。对于传教士所购山地,则视为教会公产,单独划为“教会区”,享受治外法权。至今,鸡公山管理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还收藏着一块原立于教会区、避暑别墅和山地森林区之间的“租界”碑。难怪武汉地方志办公室吴明堂先生在其《汉口租界与河南鸡公山》一文中称鸡公山为“汉口租界的界外飞地”,更有人直呼其为“山上汉口”。
  1918年8月,河南成立租地局,与工程局合署办公,拟定了《河南鸡公山租地章程》。档案记载:“西人房屋年租金为4角,每方丈需交押金5角,今年(1918年)有租房者122户。”
  自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涉外事务剧增,每每无不丧权辱国。鸡公山购地案的查处,倒也为清政府挽回了一点面子。“但是,这么多房屋、道路需要维修,靠少得可怜的租金根本不够用,这让当地政府伤透了脑筋。”何军说。到1935年6月,山上已有美、英、法、德、日、俄等23个国家投建的别墅洋房500多幢。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还有一件值得一提的事。记者从有关档案记载中获知,当北伐战火烧到信阳,1926年2月8日上午9时许,一颗子弹洞穿了73岁的李立生的头颅,这名第一个在鸡公山上购地建房的外国传教士当场身亡。他的灵柩在信阳市南关教堂伫停40天,然后由一个名叫雷希圣的牧师主持哀悼仪式,葬在信阳市东部的一处墓区。 
作者:孟冉
(责任编辑:韶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