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旅游 >> 文化中原 >> 往事如风 >> 正文
信阳鸡公山“万国别墅”秘闻
http://www.hnta.cn 2009-5-18 来源:大河报 点击:
  山上凉爽 传教士建房引发“圈地运动”
  穿过一个石板铺地的小广场,一座掩映于繁花绿树间的三层美式建筑矗立在记者眼前。该楼楼体为石木混合结构,平面呈“槽钢”形状,两翼和中间均衡,正面为券形廊柱,中间门廊突出墙外,楼房顶部筑一圆形小塔,直刺青天,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这就是美文学校旧址。
  “‘美文学校’又称‘鸡公山美国学校’,是美国在华传教士子女上学的地方。该校提供初等教育,学生毕业后送返美国接受高等教育,其中有不少学生重返中国成为第二代传教士……”档案中这段记述,大体反映了美文学校的职责和性质。
  美文学校始建于1914年。事实上,鸡公山出现外国建筑肇始于1903年。当年,随着京汉铁路汉口至信阳段的通车,便利的交通吸引来了旅居中国的外国人。其中有两个名叫李立生和施道格的美国传教士登临鸡公山后,感觉山上气候凉爽、景色秀美,遂动了在此置办房产的念头。
  “1903年9月15日,李立生仅用156两白银,就在鸡公山购买了一块长约3里、宽约2里的山场,并向信阳知州报税建房4幢。”毕业于郑州大学历史系的何军对这段历史了如指掌。据他介绍,1904年7月,施道格也购买了方圆5里的山场一处,并向信阳知州报税建房2幢。二人在报税时并没有注明为“教会公产”。1905年,李立生等人把在鸡公山购地建房的消息向美国驻汉口领事报告。美国领事遂亲临鸡公山,并在西方报刊上撰文,大肆宣扬鸡公山山径深幽、泉源甘美,气候清爽。
  “那时,居住在汉口租界的外国人要想度过武汉炎热的夏季,只有花10多个小时乘车船前往江西庐山。后来,仅有三四个小时火车车程的鸡公山就成为这些外国人夏季避暑的绝佳去处。”何军说,到1905年年底,鸡公山上已建有英、美、法、俄、日等国洋房27处。
  相关档案记载:“教会区集中在鸡公山北岗,面积498亩,其中信义会所建别墅最多。到1925年,此区已拥入美、英、德、法等国的传教士与眷属722人。30年代中期已建别墅157幢,学校3所,教堂2座……”
  一场外国传教士和外商在鸡公山的“圈地运动”就此展开。由于教会区内不准中国人行走,那时的鸡公山已成为外国人事实上的“公共租界”。外国人在鸡公山的作为遭到了当地居民的强烈反对,他们纷纷提出抗议。 
作者:孟冉
(责任编辑:韶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