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旅游 >> 文化中原 >> 往事如风 >> 正文
狮吼科班桃李满园
http://www.hnta.cn 2010-5-13 来源:大河报 点击:
 
    恪守宗旨喜获硕果
    即便有时“整天枵腹”,樊粹庭仍对戏曲事业充满敬重,他说:“演戏是高台教化,不要把自己看得不是人。”“戏曲艺术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他有着明确的办学宗旨:“戒绝旧剧恶习,充实自己德能,规正社会人心。”这十八字,就是狮吼剧团儿童班的班训。
    团员生活是紧张的,一声铃响,说起床就起床;说集合,不到一分钟就列队完毕。外出列队而行,一切都是集体行动。一年放两天假,中秋一天过年一天,但晚上必须回团点名归宿。 
    每天天不亮学员就到旷野喊嗓子,之后回来练功,九点半吃饭,饭后练台步、身段、把子功,轮流靠弦学唱腔。午休一小时后,接着练功学唱,有时上文化课。下午四点半晚饭,晚上排戏,晚上十点就寝。如有演出,戏完后一人发一个馍。
    学艺紧张而严格,练不好会受训斥和责打。“工作中,他是极严肃认真的,他一瞪眼,我们都吓得大气不敢出。”关灵凤回忆道,“但平时和我们在一起却有说有笑。我们常攀住他的胳膊打滴溜。老师还有个绝招,他会一本正经地讲个故事,讲着讲着忽然点明是出我们中的一个洋相,如讽刺谁爱尿床,哪个结巴舌,哪个爱哭,等等,结果是哄堂大笑。樊先生和我们一样,把剧团当成了自己的家。”在西安,记者见到了樊先生的多位弟子,萧淑琴和萧淑凤是姐妹花,如今一个80岁、一个76岁,她们嫁的也是樊先生的学生。萧淑琴告诉记者:“先生非常注重大家学文化,他让我们从学字开始,学文化对剧本体会才深。我学文化,没事就看书,不认识的字记下来。日积月累,现在没事我还能写段小戏。跟我同届的,文化程度都不错,还有人在戏剧研究所专门搞研究。”
    萧淑凤说:“虽然没钱,但先生对道具质量要求很严。戏服不够,跑龙套的衣服都是在棉布衣上画出来的,也很好。《雷峰塔》中八仙女,用粗布做打衣打裤,效果倒比绸缎好。”
    70岁的文武小生潘雪芬说:“樊先生教学方式是先进的。他常带学生玩‘星星过月’,他坐在一学生身后,用手捂住这学生的眼睛,然后让大家从面前过,每个人都装扮成一个职业。樊先生说‘挑担子过去啦,剃头的过去啦,拉车的过去啦’,然后放开捂住眼的学生,让他迅速找出指定装扮者。这种方式,类似即兴表演,也锻炼了学生。”
    练功排戏演出过程中,樊先生十分注意观察,一旦发现哪个学生是材料,马上让老师着意培养。
    学生们经严格训练和舞台实践,先跑龙套、串把子、串车夫、演小戏、演垫戏等,不到二年,每人都会二三十出戏,每一出戏里还会演好几个角色,再挑优秀者,针对其特长选戏编戏。如专门给王景云改编《西厢记》,增加身段表演发挥她的特点;为董有道改编《顶灯》,发挥其丑角技巧;为王敬先编写《金山寺》、《雷峰塔》等,突出她武功好的特点;关灵凤唱功好,为她编写《汉江女》、《喜荣归》等。为锻炼集体艺术,樊先生编写了《孙悟空大闹花灯》和五本《无敌楼》,加上传统戏,一年到头,天天演出,艺术和票房收入上都取得好成绩。在剧团林立、名角荟萃的西安古城,坚实地站稳了脚跟。“狮吼儿童剧团打响了,剧团装备焕然一新,买下了民乐园作为演出基地,搬进了新宿舍,同学们一律穿上新制服,列队走在大街上虎虎有神。赴外地公演,一片赞扬声。曾向樊粹庭嗤之以鼻的人,开始笑脸相迎了。大街相遇皱眉侧脸而过的人,也开始摘下头上的礼帽点头哈腰了……”关灵凤著文回忆道。
    狮吼剧团从1942年冬正式办科班,到1954年,先后招生八次,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还招过十几名插班生,总共招生二百人左右,为豫剧培养了一批专门人才。
    1954年招生时,报考学生数百人,远非1942年小黄旗下的冷清可比。樊先生从数百人中挑出36人,成立了狮吼剧团新生部,经一年多的培养,就能登台演出了,成为狮吼二团,以文武兼备著称。
    “狮吼剧团的学生,有的成为本剧团主演骨干,有的成为编导。还有一批学生,走出狮吼剧团,遍布河南、甘肃、陕西、湖北、河北等地豫剧表演团体,成为各剧团骨干和领导。
    河南戏曲界名宿马紫晨告诉记者:“樊粹庭学生中,出了几十个名演员,这对樊粹庭推动豫剧走向全国,迈进全国优秀大剧种,起了重要作用。”
 
 

作者:盛夏文图
(责任编辑:明珠)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