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日发布《全国旅游餐饮评议调查报告》,调查结论显示,餐饮业已成旅游“宰客”现象集中点。
读罢这一消息,相信很多读者第一时间就会想起某地的荒唐:吃一条鱼花费6000元,点三个菜要4000元,发生在今年年初的海鲜“宰客”事件,一度让这个旅游目的地城市深陷舆论的漩涡。实际上,即便是网上查阅相关旅游攻略,辨别奸商、识破骗局、留意“黑店”等内容也经常会详述其中,宰客现象倘若不除,旅游就像是一场与骗子斗法、同奸商过招的游戏。
归根结底,个别地方宰客现象之所以久治不愈,主要是因为它的发生常常基于某种“合谋”。
最常见的是与金钱,正如人们对旅游市场尤其是团体游最为普遍的认知,经营者与导游以利益分成为起点,以推荐旅游纪念品购物为机,坑蒙拐骗游客上当。在一些极端个例中,导游群体的毫无职业道德可言的举动,甚至也会进一步与暴力合谋,对拒绝购物的游客或辱骂或威逼。本以服务游客为本职的导游人员,实际成为游客利益的直接侵害者。
不得不说的是执法,有的基层监管人员基于一己私利,甘心为不法经营者提供庇护。他们明面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暗地里以不受理投诉或消极处理相关投诉等方式,予以支持,常常让被骗游客实际处于投诉无门的困境。
值得提醒的是,上述行为,很容易获得庇护:一旦“宰客”事发,有关部门往往顾忌形象,而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本位心态,行保护之实。
宰客现象的屡禁不止,暴露出对商家失信行为的监管盲区和漏洞,以及对广大消费者尤其是外地消费者的行政保护重视不够、措施不够。但就本质而言,这些问题的出现都实际上源于一些地方在旅游投资热潮中功利又短视,从来都不惮于做“一锤子买卖”。
从表面上看,的确没有哪个行业像旅游市场这样,客人们来了又走,天然适合坑蒙拐骗的生意。但正如我们曾经看到过的,当一个市场可以容忍不法经营行为存在,最终遭殃的必然是其品牌自身。旅游市场的主导部门应该明白,再秀丽的河川也需有秩序的保障,才会在市场上赢得美誉。破除“合谋”、肃清“宰客”的过程,也即旅游市场品牌价值确立的过程。
- 《经济视点报》河南旅游网上“淘金”资源整合新时代来临 2012-11-30 8:35:47
- 《旅游新闻网》旅游地产产业基金热潮来袭 2012-11-29 8:53:52
- 《新华网》旅游新趋势:从走马观花到深度慢游 走过的路难忘 2012-11-28 9:22:50
- 《大河报》两年注销旅行社158家 一年处罚违规导游46人 2012-11-27 9:00:17
- 《大河报》说说景区托管 2012-11-27 8:56:20
- ·[交通]7条隧道贯穿中州大道 为老城与新区“解
- ·[交通]BRT车道多处受损太颠簸 整修还靠“打补
- ·[交通]十几对列车晚点 铁路局微博公布消息并致
- ·[天气]本周雷阵雨与高温并存 局部将有高温闷热
- ·[天气]今明河南省十市有暴雨 未来三天依然阴雨
- ·[交通]中州大道综合整治工程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