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旅游 >> 韶萍课堂 >> 正文
由情人节看中国文化的传播
http://www.hnta.cn 2009-2-16 来源:东方早报  点击:
    核心提示:近年来,为抗衡西方情人节对中国年轻人的影响,一些民俗和国学专家也推出了一个中国版“情人节”——农历七月西方情人节 七夕情人节 中国文化 传播初七的“七夕节”,但无论从声势还是年轻人的认同程度来看,都无法同前者相比。 
    中国的春节刚过,西方的情人节又到了。尽管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今年的情人节没有往年的那般奢华和张扬,但依然受到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青年人深深的喜爱和追捧。 
    情人节,或者说以情人节、圣诞节为代表的西方节日在中国的流行,尤其它们在年轻一代中国人中受欢迎的程度,是一个值得探讨和重视的文化现象。近年来,为抗衡西方情人节对中国年轻人的影响,一些民俗和国学专家也推出了一个中国版“情人节”——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但无论从声势还是年轻人的认同程度来看,都无法同前者相比。这里的原因主要是西方情人节代表的是西方的强势文化,而文化的背后又是西方的制度、政治尤其是经济力量在支撑着。

西方情人节 七夕情人节 中国文化 传播

    有关文化崛起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一个老问题,但对中国而言却是一个新课题。过去30年,中国经济和国家总体实力有了飞速发展和迅速提高,经济的发展壮大,也为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现实需求。中国的春节就是一个例子。近年来,在中国欢庆农历新年的时候,世界许多国家都会举行盛大仪式庆祝春节,向当地华人华侨拜年的各国元首、政要也越来越多。春节在海外的流行虽然原因很多,但归根到底,是中国国家实力的壮大增加了春节的分量。这说明,文化的兴盛是经济发展和国家力量壮大的结果。
    一方面,我们为以春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近年在海外逐渐受到的重视感到欣喜;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文化还只是处于西方主流社会的边缘地位,春节还只是生活于西方国家的一部分华人才庆祝的节日,这与中国年轻人对情人节和圣诞节的热情追捧,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所以,要想以春节为载体和表现形式之一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华人社区,融入西方社会,变成一个世界性节日,当然,根本的还是加快经济发展,完善我们的各项制度,壮大国家力量,特别是要努力做到使全体民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除此之外,必须提高春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提升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普世价值,使中国文化具有内在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我们应大力发掘其中的意义,使其为世界其他国家人民所认同。但目前,我们在这方面还做得不够好。
    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之所以与中国经济呈现不匹配的一面,主要是因为我们缺乏长远的、全面的、策略性的规划,缺乏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品,文化品牌建设薄弱,特别是缺少国际性的、符号化的、可参与性的文化品牌,对传统节日的传承、开发、推广明显不足,对外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意识和手段落后,很难以商业化的手段,进入西方主流销售渠道。
    因此,要在世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借助市场的力量,把它们作为商品、产业和市场来经营。市场的拓展与产业的壮大会赋予传统文化极强的扩张力,它的效果远比简单的说教、灌输式传播更好。
作者:
(责任编辑:韶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