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饼是北京民俗应节食品,又称薄饼,是一种烙得很薄的面饼。清《陈检讨集》:“立春日啖春饼,叫做“咬春”。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饼,名曰“咬春”。
昔日,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盒子铺就是酱肉铺,店家派人送菜到家。

盒子里分格码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炉肉(一种挂炉烤猪肉)、清酱肉、熏肘子、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吃时需改刀切成细丝,另配几种家常炒菜(通常为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韭菜”炒瘦肉丝,再配以摊鸡蛋,更是鲜香爽口),一起卷进春饼里吃。
佐料有细葱丝和淋上香油的黄酱(烤鸭配甜面酱)。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为的是吃个热乎劲儿。
农历二月初二,是中国古谚所说龙抬头的日子(“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北京人也要吃春饼,名曰“吃龙鳞”。 春饼比吃烤鸭的薄饼要大,并且有韧性(北京人称为要有“骨立劲儿”),因为要卷很多菜吃。
若在二月二这一天吃春饼,北京人还讲究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华夏经纬网)
团团圆圆说春饼
春饼,象征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吉神,在江西新昌饮食中占有一席地位。
新昌的春饼摊,总在几百家之多。大街小巷、山村集镇处处皆有,其兴隆可见一斑。
春饼,是一种面食,它的制作是这样的:先把面粉拌上水,撒上适量的食盐,揉匀打透,存盆里备用。另在红红的煤饼炉上放一只叫熬盘的平底浅圆铁锅。摊主随手抓一撮粉团在灼热的平锅上画一个圆圈,稍烘一下,就可揭下一张薄饼,这便是春饼了。不过看着容易做着难。其实,春饼质量之优劣大不相同。好的春饼,整张均匀,圆似满月,色泽微黄,咸淡适口,吃起来香喷喷,松脆脆。如果卷上点春饼摊兼营的油饼、油条、豆芽、油豆腐干、猪头肉之类,味道就更好了。制作中如加上鲜鸡蛋和葱花,俗称鸡子春饼,其味尤佳。
春饼受新昌男女老幼的普遍欢迎,也许是可保存较久的缘故。它放置十天半月不会变质。先前新昌人外出经商、做工、赶考,大都要带上春饼做干粮。但春饼能博得大家的青睐,成为风味小吃,还是因为它经济实惠,价廉物美。你只要花上块把钱,就可以买到六小张。摊主现做现卖,顾客随到随吃,香气扑鼻而来,保管能吊起你的胃口。新昌人爱吃春饼,另一层意思是春饼是圆的,取其团圆之意。新昌旧俗,外出做事的人,一旦收到家乡的春饼,就明白妻儿在思念自己,知道自己该回家团聚了。如此看来,春饼还起到“信鸽”的作用呢!
春饼虽是一身土气的点心,但是要动点脑筋,即可使它身价倍增,成为一道名菜。方法是将精肉、笋丝或豆腐干一类切得碎碎的做馅,以春饼一张包成宽一寸许,长三四寸的“小饼筒”,放在油锅里一炸,那就成了香酥可口的“春卷”,用以下酒,其味无穷。
摆个春饼摊,工本不大,老少皆能,无师自通。当然有的也曾拜师学艺,有的竟是“祖传家法”,有的则积几十年实践之经验,练就了一手硬功夫。好的春饼,现吃香脆,久放仍柔软不发硬。 (人民日报 吕士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