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的著名景点大伾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八丈佛爷七丈楼。”没有来过的人肯定不相信,难道佛爷的头还能穿透大楼不成?其实,下面还有一句话,那就是“还有一丈在下头”。原来,大石佛底部低于楼房底座两米多,所以佛爷虽然住在楼里,个头儿却比楼高。
伾山大佛依山凿就,高与崖齐,高22.29米,开凿于距今约1600余年的十六国后赵时期,而其详细的建造年代至今无人能够说出。其开凿年代比乐山大佛早400多年,高度比龙门大佛高5米有余。因此,被专家称为“中国最早,北方最大”的大型摩崖石佛。现存佛像是一座坐式的大弥勒佛像,造型古朴,线条遒劲,风格雄建,反映了早期造像的艺术特点,与北魏后期尤其是隋唐造像的清秀匀称风格大不相同,是我国佛教造像史发展中留下的典型范例。其历史、考古、宗教、艺术价值早已引起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被旅游界列为精品王牌。
为什么这里会有这么高的佛像?传说当年黄河从大伾山下流过,河水经常暴涨,冲坏堤坝,淹毁庄稼、闹得民不聊生。弥勒佛不忍心看着黎民百姓受苦,就驾祥云来到大伾山,发功治水,河妖纷纷逃匿,河水又归了东海。群众称其为“镇河将军”。为保护佛像,北魏时修建了大佛阁,建天宁寺,明代重修大佛楼,就有了今天“八丈佛爷,七丈楼”的奇观。如今,大石佛所面对的东南方向,已经不再是浩浩荡荡的黄河水,而变成了沃野良田。而大石佛也就是当地老百姓的精神寄托,是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中的神仙。人们的极其信仰可能就是佛像历经几百、几千年完好保存至今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