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旅游 >> 韶萍课堂 >> 正文
一千年前的“单身贵族”
http://www.hnta.cn 2008-11-10 来源:大河报 点击:
    

李逵闹汴京(图片来源网络,与原文无关)

    大龄未婚青年是当今社会的一道景观,不少晚婚者自诩“单身贵族”。现在似乎越是大都市,“待字闺中”者就越多。
    其实翻看历史,早在一千年前的宋朝国都,就不乏“单身贵族”的身影了。在并无晚婚国策的古代,缘何冒出众多剩男剩女呢?笔者以为,宋人的晚婚,根源在于科举制度和禁欲主义。
   宋朝是科举制度最鼎盛时期,考试取士为朝廷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胜出者即飞黄腾达名利双收,致使人们把赶考入仕作为人生奋斗的终极目标。连宋真宗赵恒都在诗中表达了这层意思:“富家不用卖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皇帝力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处世哲学,告诫人们为一朝登第,何必急着娶妻呢!为了在书中找到“颜如玉”、“黄金屋”,人们卧薪尝胆寒窗苦读,“不及第不成家”便成了不少学子的誓言,如此“年年不第年年考”,便造就了众多未婚大龄青年乃至大龄壮年。这也影响了大宋的女士们,“女怕嫁错郎”,既然做官的吃香,大家闺秀们便挤破头争当“官夫人”,这就造成宋朝特有的“榜下捉婿”怪圈。
    所谓“榜下捉婿”,即在发榜之日各地富绅全家出动,争相挑选登第士子做女婿,那情景无异于“拉郎配”,坊间称其“捉婿”。“捉婿”者中不乏高官。新科进士高清,品学平平,宰相寇准却将侄女嫁给他。寇女死后,另一位宰相李沆又将女儿为他续弦,时人称这些人“天子门生宰相婿”。当然,也有不媚权势的及第者,高宗时奸相蔡京就在“榜下捉婿”时遭挫:他想把女儿嫁给新科进士傅察,遭傅婉拒,令蔡大不快。年复一年的官场博弈,让无数读书人熬掉了青春熬白了头!有位叫韩南的书生,多年苦读终于考中进士,便有人来“捉婿”。他并不回绝,却写了首诗奉上:“读尽文书一百担,老来方得一青衫。媒人却问余年纪,四十年前三十三。”原来该士子已高龄73岁了!可见当时“捉婿”市场与官场一样,供不应求货源奇缺,能抢到好女婿者极少,抢不到的只好苦等,长此以往,自然等出一批“大龄女”来。
    “单身贵族”在江湖上更大有人在。汴京城80万禁军教头“豹子头”林冲,威震四海,38岁时被奸相高俅陷害,发配沧州前写下“休书”云:“自蒙泰山错爱,将令爱嫁事小人,已经三载……”可见林教头35岁才与林娘子结亲。另一位禁军教头王进,也相貌堂堂,娶个“美眉”自不在话下,却年过不惑而独身。绿林中常以“相貌堂堂强壮士,未侵女色少年郎”作为对处男的赞赏,认为远离女色才是顶天立地的真英雄。鲁智深出家后仍凡心不改喝酒吃肉,但智真长老却说他最有佛性,为什么?盖因智深远离女色,即使身处汴梁城这花花世界,也绝无邪念,仅此足可“一俊遮百丑”了!风风火火的李逵头脑简单,但心如古井,对女性更有天生的排斥感,他见宋江在汴京城与妓女李师师饮酒,怒不可遏吼道:“我当初敬你是个不贪色欲的好汉,你原来是酒色之徒。杀了阎婆惜,便是小样;来东京养李师师,便是大样……我早做早杀了你,晚做晚杀了你!”说着不分青红皂白抡起板斧就要向他一向尊重的大哥砍去……凭此个性,李逵不当“独身主义者”才怪!
作者:马承钧
(责任编辑:韶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