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经常爱说某某某,肆意挥霍,不久就“债台高筑”。那么“债台”到底指的是什么?躲债为什么要“高筑债台”?
债台高筑这一成语出处:《汉书·诸侯王表序》“自幽、平之后,日以陵夷,至虖厄岖河洛之间,分为二周,有逃责之台,被窃铁之言”。 颜师古注:“周赧王负责,无以归之,主迫责急,乃逃于此台,后人因以名之。”责,就是现在的债。
债台高筑,这债台就在咱洛阳境内。有专家考证,它的具体位置就在今天的汉魏故城。那么逃上债台的是谁呢?是周赧王,东周第25位国王,也是最后一位国王,据传即位于公元前314年,在位59年,是“两周”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
别看姬延在位时间长,但他在位时期,周王室已经势微,影响力仅限于洛邑。而崛起于陕西的秦国势力快速膨胀,对昔日的天子周王朝虎视眈眈。
姬延寝食不安,束手无策。这时,想抑制秦国发展的楚国给他出了个馊主意,请他以天子名义,号召各诸侯国协力攻秦。姬延觉得这主意不错,马上凑起了一支五六千人的军队。
军队是有了,可没有武器和粮饷。姬延想了个招儿,向境内的富户借钱,他还相当讲信用,借谁的钱就给谁立下借券,答应周军班师之日以战利品偿还。
公元前256年,姬延任命西周公为大将,率军五千伐秦,并约六国诸侯到伊阙,也就是现在的龙门一带汇合。不料,左等右等,一直等了3个月,除了楚、燕两国派了兵来,其余各国毫无动静。姬延一看,聚集在伊阙的军队也不过几万人,这哪能跟强大的秦国抗衡啊,只好带人无功而回。
他一回来不大要紧,讨债的富户们都过来了,他们从早到晚聚集在宫门外,喧哗不止,要求姬延兑现诺言。可怜的周赧王,哪有钱去还债啊,逼得急了,他干脆躲到了王宫后面的一个高台上,后人称之为“逃责台”(即逃债台)。
后来,姬延向秦国投降,秦昭襄王受降后封他为周公,让他居住在梁城。到梁城不满一月,姬延就病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