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西省为庆祝“旅游总收入过千亿”,让中外游客共享江西旅游发展成就,组织庐山、井冈山、三清山、婺源等71个主要景区从2010年12月20日起免票一个月。消息一出,许多网友包括我省网友纷纷提议旅游部门也推行免票和优惠政策,以刺激国内冬季旅游市场。笔者认为,虽然“免票旅游”非常“叫座”,但也必须理性思考,虽然势在必行,但也要量力而行。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为什么说减免门票是“势在必行”。首先是产我国的旅游产业发展迅速,旅游业的门票收入与拉动的相关产业收入比例为1:4.3,即每1元的门票收入能拉动4.3元的餐饮、住宿、交通、购物等其他经济收入。这种情况在我省表现的尤为如此,门票经济的重要性正一步步的被淡化,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也是为了使门票经济变成综合经济。其次,为了旅游建设,许多居住在景区的老百姓要进行搬迁。无数群众舍小家保大家,舍去自家利益,保更多百姓利益,为河南旅游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才有了我省遍地开花的旅游成果。再次,由人民群众分享旅游发展成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卢展工书记在全省九代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而努力奋斗》的报告中提出,“必须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创建和谐社会的当下,广大人民群众在为旅游发展、城市进步做出贡献、牺牲的同时,理应合理分享景区发展的成果,旅游应该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成为百姓生活的一部分,相较之下,凝聚民心比门票经济更为重要。
然而我们更要考虑为什么减免门票要“量力而行”。对某些景区来说,减免门票就意味着灾难。首先是游客旅游质量大大下降。其次是超负荷接待让景区不堪重负,对生态人文环境和历史古迹造成严重破坏。2005年首届“河南文化遗产日”活动期间,全省6市的70处历史文化遗址和旅游景点免费向群众开放。两天时间里,龙门石窟景区创下了50万游客量的纪录。在日均接待25万游客的景区密度下,游客所获得观赏体验和服务感受的质量可想而知。游客在景区内的踩踏、拥堵、垃圾丢弃行为,使得遗产保护工作无从下手,游客所呼出的二氧化碳对石窟雕像的毁坏力度更是难以估量的。因此,2006年全国 “文化遗产日”,龙门石窟没有在河南省免收门票的120多个景点之列。正是基于对世界遗产日人流高峰的反思。
减免门票,从门票经济转向旅游产业经济与民共享全省旅游发展的成果势在必行。然而也要根据景区情况量力而行,科学规划。
- “玩伴儿”助力智慧旅游,创造全新旅游文化 2012-1-6 15:02:47
- 游客可在国内网站直接预订欧铁车票 2011-12-31 9:57:07
- 航空“碳税”是“绿色壁垒” 2011-12-26 15:32:59
- 旅游标准化——不仅仅是品质 2011-12-26 12:11:37
- 青年满意的旅游目的地出炉 2011-12-22 8:40:14
- ·[交通]7条隧道贯穿中州大道 为老城与新区“解
- ·[交通]BRT车道多处受损太颠簸 整修还靠“打补
- ·[交通]十几对列车晚点 铁路局微博公布消息并致
- ·[天气]本周雷阵雨与高温并存 局部将有高温闷热
- ·[天气]今明河南省十市有暴雨 未来三天依然阴雨
- ·[交通]中州大道综合整治工程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