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动态 >> 前沿视点 >> 热点论述 >> 正文
靠什么“遏制”导游?
http://www.hnta.cn 2010-8-17 8:45:37 来源:大河报 点击:
    香港导游辱骂游客事件曝光后,舆论一片哗然。香港方面赶忙表态,内地也说要引以为戒。也许是因为太了解这个行业的缘故,我倒有点“麻木”,不想就事论事。试想,那香港导游公然辱骂游客是个例吗?即便许多导游并不敢如此明目张胆,但谁敢保证他们的心里不常常“辱骂”游客?这样的假设如果成立,就值得展开一议。

    导游是干吗的?引导、带领、服务于游客。在常人看来,导游似乎就是个讲解员,“景区美不美,全靠导游一张嘴。”其实,导游是旅行社与游客之间的“代理人”,一方面,他要按照旅行社设定的旅游线路,不折不扣地履行旅行社对游客的承诺。其间,他必须围绕景区(点)进行详细而生动的讲解,甚至要让游客感到一种愉悦。另一方面,他必须围绕游客的吃住行提供保障式的服务,为游客的安全负责,不侵害游客的合法权益,满足游客的合理要求。然而,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相当一部分导游见利忘义,从误导游客购物中拿回扣早已是公开的秘密。然而,具体到游客却千差万别,有的团能够让导游喜出望外,有的团则让导游大失所望。

    放大了看,旅游市场如果一直存在不规范或严重违反规范的人和事,旅行社、景区、商贩存在“宰客”现象的话,导游往往是“帮凶”。这样的“软刀子”是看不见的,有的游客不上当,但谁能保证没有一个游客被“宰”?发现“宰客”现象就曝光、处理是必要的,但这仅仅是事后,事前呢?就管理体制而言,究竟怎样才能不让它发生呢?换句话说,我们究竟怎样做才能“遏制”导游?显然,目前的管理体制有问题,旅游行业主管部门不直接管理、监督和考核导游,旅行社表面上管理,实际上与导游构成的是简单的经济关系。导游很大程度上是“个体户”,一旦带团出了旅行社的门,他的自主权非常大,只要不偏离旅游线路,中间想在哪儿停就在哪儿停,而停的地方往往是“宰客”的联系点。

    综上所述,导游问题所暴露的是整个旅游行业管理不科学、不规范、不严格的问题,它反映了主管部门、旅行社、景区、导游、游客五者之间尚未完全构成以法为本的体系,主管部门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特别忽视对导游的监督,旅行社不能很好履行直接管理的责任,听之任之,甚至同流合污。进一步讲,地方政府对攀附在旅游线路沿线的不正当商贩、购物市场、旅游纪念品商店物价管理不严,假冒伪劣商品查处不力,这种“毒瘤”不除,游客被“宰”现象就会屡屡发生,屡禁不绝。

    因此,笔者认为,解决“黑导”问题要多管齐下,首先要建立和健全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明确界定导游的行业操守。其次是主管部门要跟踪监督,要在旅游线路上“设卡堵截”。另外,要敢于让旅行社承担连带责任,一旦出现“宰客”现象,既要迅速吊销导游证,还要对旅行社停业整顿,甚至予以永久关闭。换句话,谁敢欺诈游客就让它彻底“出局”的话,谁还敢越雷池半步!


作者:二木 通讯员:
(责任编辑:明珠)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