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动态 >> 前沿视点 >> 热点论述 >> 正文
黄金周盘点:不能只算收入账
http://www.hnta.cn 2009-10-9 10:28:13 来源:大河报 点击:
    10月8日,“史上最长黄金周”结束。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十一中秋假日旅游市场预测”认为,本次黄金周期间出境旅游人数将达600万人次。国内旅游人数预计将超过2亿人次,同比增长13%;旅游收入超过1000亿元,同比增长25%。(10月8日《东方早报》)既然是“史上最长黄金周”,那么旅游收入因之大幅增长乃至成为“史上最多”,当然并不出乎意料。“超过1000亿元”的旅游收入,对于收入者——那些赚得盆满钵满的商家如景点管理者、旅行社、酒店、商场、交通运输部门等来说,自然是笑逐颜开;但对于支出者——广大旅游消费者来说,却未必都是称心如意、心甘情愿的。如1000亿的“性价比”,在我看来,就相当可疑。众所周知,在今年国庆黄金周前夕,全国各地许多景区景点,便刮起一股大规模的“涨价风”,少的涨价20%、30%,多的甚至达到70%。这种背景下,“旅游收入同比增长25%”,究竟有多少属于货真价实的旅游本身的增长和国民福祉的提高,无疑值得推敲。必须认识到,很多时候,收入的增长其实并不一定就等于效益的同比例增长,有时两者甚至完全可能反向运行。
  而要厘清收入背后的效益账,“成本”显然又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关键。虽然与黄金周辉煌、显性的收入数字相比,其成本往往显得十分隐蔽、模糊,但它对黄金周的黄金“成色”,无疑具有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和实实在在的影响。比如,黄金周带来的环境成本。黄金周期间,各地景区景点均人流如织、拥挤嘈杂不堪,对于景点来说,这种情况造成其环境容量、生态承载量不断被突破,而同时对游客来说,“见人不见景”的无奈观感,也大大降低了他们旅行游览的质量、品位。
  再如,安全、秩序成本。较之往年,今年国庆黄金周的安全保障措施无疑空前强化,所取得的安全效果总体上看也相当可观。但同时也要看到,一方面,重大安全事故如交通事故,仍时有发生。另一方面,为维护这种黄金周的安全秩序,整个社会投入管理的成本同样也空前增加,如一段时间以来,针对各种公共场所、交通工具的巨大安检投入。
  最后,还有更加难以计算,却非常直观明显的身心健康成本。“感觉放假比上班还累得多,一想到要上班,就紧张焦虑起来”,成为不少市民的普遍感受,专家称,这是典型的“长假综合征”表现。而从社会角度来看,这实际上也是一种黄金周必须支付的成本。
  黄金周制度实施整整十年了,如何全面科学准确地评价和总结它,以及是从什么样的角度、立场来评价和总结它(如是从增加旅游收入、凸显经济消费功能,还是从增进国民福祉、改善生活质量的角度),值此“史上最长黄金周”结束之际,笔者以为,值得我们再次认真思考。
作者:张贵峰 通讯员:
(责任编辑:韶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