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创意无限 晓静/图
日本街头数千人参与万圣节前夕集会 新华社
西方万圣节即将到来,郑州一些酒店、酒吧、商场等再现“狂欢魔幻潮”。据介绍,在欧美国家,从万圣节开始,感恩节、圣诞节、新年直到情人节,构成“节日消费季”,以多彩的活动丰富节日内涵,从而拉动消费。当本土商家盘算着如何借洋节生财之时,中国诸多传统节日该怎样融入现代生活,重建隆重与浪漫?
洋为中用:洋节的本土创意
对于五星级酒店郑州索菲特国际饭店来说,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洋节是不容错过的促销时机。“饭店本身就是国际品牌,当然会带来一些西方节日文化色彩。”该饭店公关部经理王宁介绍,由于该饭店拥有部分外籍高管,所以安排这些洋节的晚宴、派对、舞会等不仅轻车熟路,而且音乐、舞蹈、餐饮原汁原味,每年都会吸引大批外籍人士和对西方节日文化感兴趣的消费者。“有些外国朋友很看重万圣节派对,他们会精心化装、造型一番,为晚餐派对烘托气氛。”
河南天地粤海酒店则发出了“没有恐怖与邪恶,只有整蛊和欢乐”的“万圣节召集令”,目标人群很明确:给年轻人营造一个快乐的派对。通过环球美食、假面舞会、雕南瓜和夹豆子比赛等,带来无拘无束的欢乐之夜。“现在的消费者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吃吃喝喝,结合节日文化,在就餐过程中加入互动环节、趣味比赛等创意,更能激发消费者的兴趣。”河南天地粤海酒店相关负责人王臖说。
“其实,很多酒店是借助洋节营造休闲氛围、设计消费主题。”河南果岭温泉度假酒店相关负责人韩伟表示,该酒店几个月以前就在为圣诞节设计各种活动,但内容渐趋本土化,比如餐饮,西餐应该是洋节的主打品牌,但中餐的市场号召力不容忽视。此外,住宿、互动节目等都要综合考虑国人尤其是河南人的口味。
业内人士表示,消费者过洋节,很少深究洋节的文化内涵,看重的是其轻松、狂欢、无拘无束的节日气氛,这与传统节日“重聚餐、轻娱乐”有很大不同,因此能够吸引一批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
洋节突出娱乐性,因此在同为舶来品的酒吧等娱乐场所,万圣节备受追捧。记者了解到,银庄、贝贝宝迪、中州皇冠假日酒店的白马酒吧等夜场都将举办主题派对,不同的是,这些主题已从往年的恐怖、惊悚转向时尚、可爱,“糖果派对”、“电玩男女”、世界风情音乐等特色玩法,可谓是洋节的本土创意。
古为今用:传统节日创品牌
当诸多星级酒店纷纷为万圣节打造魔幻大餐之时,郑州弘润华夏大酒店却按兵不动。“我们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酒店,洋节不是主打产品。”该酒店副总经理牛晓静说。
放弃洋节促销,是否会让酒店损失一定的市场份额?对此,牛晓静并不担心:“酒店这一差异化竞争战略,恰恰打造出新的品牌。”据介绍,春节、中秋节是该酒店的重头戏,“新春庙会美食节”、“古韵华风中秋会”等大型活动,将传统民俗、美食小吃、娱乐互动等融为一体,成为消费者喜闻乐见的节庆活动。清明节、端午节,酒店则通过民间小吃拉动了餐饮消费。“酒店每逢传统节日都会推出应季美食。比如‘二月二龙抬头’吃炒黄豆,清明节推出南方时令小吃糯米青团子以及炸馓子、新鲜野菜蒸榆钱和槐花等,端午节各种各样的大粽子更是文化与美食齐飘香。”牛晓静说。
洋节当前,传统节日“节节败退”
——这样的节日消费现象曾引起业内人士的忧虑。今年,多个传统节日首次成为法定节假日,唤起了人们内心的民族意识,同时也给商家促销带来了利好。
“对于我们酒店来说,今年无论传统节日还是洋节,都会大打促销牌。”王臖介绍,一年大大小小十几个节日促销,酒店业最为看重的还是年夜饭这块大蛋糕,“春节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无可替代”,王臖透露,酒店正在策划将万圣节派对“雕南瓜比赛”的环节,引入传统节日活动中,比如雕红薯、雕萝卜大赛,借此弘扬中国烹饪雕刻文化。
“传统节日,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因此今年端午节、中秋节,饭店尝试着推出了一系列节日礼品,很受客人欢迎,这是我们始料未及的。”王宁说,由此可见传统节日对酒店业的拉动作用。同时王宁也提出,根据传统节日消费者就餐习惯家庭化、小型化的特点,饭店将不断调整餐饮模式,多为家庭打造温馨节日大餐。
重建节日:给狂欢一个理由
节日被称为一个民族的狂欢。“中国传统节日的狂欢方式曾经隆重盛大而丰富多彩。”著名民俗学家高有鹏认为,中国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传统节日怎样融入现代生活,考量着商家的智慧。
事实上,西方很多节日也曾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比如万圣节,向逝者展示丰收的喜悦并款待他们便是目的之一,但如今已成为孩子们的狂欢节、年轻人的化装舞会,当然,更成为商家的“丰收季节”。而感恩节的内涵不断拓展,成为社会慈善活动的盛宴。在河南省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所长郑泰森看来,不仅中西方节日文化有同有异,中国各民族的节日文化也有同有异。世界上所有延续下来的传统节日,都带有深刻的时代印记,与这个民族的生产方式和生存环境有密切关系。
古今中外的节日,大都起源于祭祀、祈福、庆贺、哀悼和纪念。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经济的发展,节日的外延不断丰富,其内涵也随之改变,与时俱进的程度产生了差异。西方发达国家从农耕时代进入现代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工业革命时期。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突飞猛进,农耕时代诞生的很多传统节日,因经济条件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被赋予了娱乐、休闲的内容。
“在中国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甚至3000美元的今天,根据国际经验,这个阶段是消费需求增长最快的时期,特别是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非常旺盛。我们已经有条件按照现代社会的消费时尚来丰富传统节日。”郑泰森进一步分析,“另外,我们现在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人们工作节奏快、竞争压力大,生活中不确定因素多,可以通过包装传统节日,增添轻松愉快,参与性、体验性、趣味性、知识性强的内容,达到放松心情,减轻压力,培养乐观向上生活态度的目的。这样,既能很好地传承文化,又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还能促进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