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期又至。如今,利用暑期“出去转转”,已经成为相当多学生及家长的选择。“暑期游”因此成为各家旅行社运筹帷幄、志在必得的“大蛋糕”,铺天盖地的广告、传单,恨不能映花了学生和家长的眼……
“放松身心、增长见闻”,如果条件允许,暑期游是件好事。可是,想让孩子当主角的“旅游”圆满,并不那么容易。家长需要一双明辨旅行社的“火眼金睛”,还需要和孩子多进行真诚的沟通和交流,量力而“行”、量财而“行”、商量着“行”。否则,稍不留神,好好的暑期游就会在表面的热闹中变了“味”儿……
暗攀比:当旅游成了一种“炫耀”
今年小学毕业的郑丽晴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因为再过几天,她的爸爸就要带她去韩国玩儿。“为什么选择韩国?”记者问她。小姑娘欲言又止,她的妈妈悄悄告诉我:“她同桌去年去的就是韩国,回来老说国外如何如何,她嘴上没说什么,心里不服气着呢。今年提了好几次也要去韩国,我们只好同意了,想着就算是庆祝她小学毕业的一件礼物吧。”
11岁的郑州小学生张楷文有着相似的“心事”。去年暑假,班上的同学有五六个去了港澳,还有的去了厦门、大连,他只去了开封。开学后伙伴们在一起互相交流暑假经历,他觉得“有点说不出口”。在他的反复要求下,今年暑假爸爸给他报了去香港的英语夏令营。“9月份开学,我一定也要跟同学们说说我去香港的经历!”小楷文的话里透着兴奋。
“对于班上的同学出国,或者到一些有名的地方旅游,我的确很羡慕。”安阳市五中的学生杨晓畅坦承。“虽然知道他们中的一些人是在故意炫耀,但看到他们从外地带回来的‘小玩意儿’,我还是爱不释手,甚至愿掏‘高价钱’去换这些东西。”不过,羡慕归羡慕,懂事的小杨知道自己的家庭条件不允许她那样去旅游,她也从不为此强求父母。
虽然许多孩子像杨晓畅一样,把“去旅游、去好地方旅游”的羡慕藏在心底,一些父母还是感受到了暑期游带给他们的“别样”压力。
杨女士的孩子在省会一所名小学上学。她告诉记者,孩子班上的同学今年绝大部分都有“暑假游”,如果自己不带孩子出去,“没法交代”。她还说,她的同事因为工作缘故暑期无法休假,为此不得不请孩子的姥姥姥爷带着孩子出去旅游——“反正得让孩子出去游一圈儿”。
校园游:名校成“噱头”?家长“一头热”?
济源一中高一学生刘喜明捧着前几天在清华大学“水木清华”前照的照片,有点无奈。记者看到,照片上刘喜明的背后和两侧,挤满了“到此一游”照相的学生。个人留影成了一张“大团结”。
受报纸上旅行社的宣传鼓动,加上刘喜明学习也不错,望子成龙的父母今年暑假专门给他报了一家主题为“我去北京上大学”的“励志旅行团”,希望孩子能以此为契机,坚定 “考取清华”的信念。
刘喜明理解父母的苦衷,顺从地答应了。但到了清华大学他才发现,想在具有代表性的标志或景点前,不受“干扰”地照上一张相都得等一会儿,因为照相需“排队”。加上导游喇叭里的解说声、游人的嘈杂声,他没有找到自己心目中世界名校那种特有的神秘和安宁的气氛。
“而且,说是‘校园游’,其实就是在原来‘北京游’的行程中加上一两所大学。去清华总共大概不到一个小时时间,下车后在附近转转,再照张相,也就差不多该集合上车了。校园内其他的比如说礼堂、图书馆、宿舍区、教学区等地方,都没有时间去,也没有校方的接待引导。”语气中,刘喜明掩不住对这趟“校园游”的失望。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旅行社老总道出真情:在北京6天要去十几个景点,大多名校由于校园太大又只能步行,比较占用时间;加上个别地方不接纳游客,所以在那么短的时间里要想真正体会名校的文化互动和深厚内涵几乎是不可能的。“全国的国内旅行社都在做‘校园游’,北大、清华的校方怎么可能接待得过来?像我们省内好一点、有实力的,可能会找河南籍的学生领着介绍、参观一下,谈谈心得;次一点的,就是去大学的名景点‘照张相’”。
虽然大多数“校园游”颇有些“名不副实”,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每年暑期游中最受青睐的“项目”之一。究其原因,这位老总分析,“是家长渴望孩子成才的心态使然”。
实际上,对于“校园游”,很多家长比孩子更感兴趣,甚至有的是“一头热”。
“我就不想参加这样的‘名校游’。”安阳市八中的姚智博同学回答非常干脆。“已经学习了整整一个学期,好不容易熬到了放假,我是真不想再到大学校园去转了!”
安阳市梅园中学的梁宁,回忆说自己曾因一次期末考试成绩不太理想,被家人“逼”着游清华“励志”,那种感觉实在太难受了。“当时,姑姑让我和表哥在校园的一处‘风景’前照相,我的内心莫名地涌出一种叛逆感,说什么也不想照相。最后,闹得大家都不高兴。”
今年升上高中的李冬雨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她认为,“校园游”对立志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可能会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是“逼着”成绩不太好的孩子游名校,可能只是家长的“一厢情愿”,甚至给这些孩子带来自卑、压力和逆反心理,起到相反的效果。“其实,相对于“校园游”,我们大多数人可能都更愿意利用暑假去一些娱乐性强的旅游景点,真正放松心情。”
夏令营:变味“比富营”与“夏令游”
济源市济水一中初二学生王仲昱,暑假刚刚从一个野外夏令营返回。出乎家长意料的是,回来后的王仲昱没有兴高采烈地向父母讲述夏令营中的故事,本来性格就有点内向的他,话似乎更少了。王仲昱表示,参加这次夏令营,相比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快乐,他感到更多的却是失落。
这个“回归自然”夏令营是在当地一家旅游景区内举行的。
夏令营还未开始,不少同学就感受到了彼此间的差距。规定时间在景区门口报到集合时,有坐公交的、有打的的、有家长骑摩托车或自行车送的,还有几个则是家长开着豪华轿车送去的。
夏令营活动刚开始,一名男生的手机就不时响起,他颇为自豪地在其他营员面前向父母汇报自己的情况。他说,手机是爸爸妈妈为了这次夏令营特地给他买的,价值1000多元呢。还有脚上的旅游鞋、运动服,都是名牌的。另外一名同学浑身上下穿的运动装、旅游鞋,都是北京奥运的特许商品,非常神气。
登山时同学们手里大都拎着食品,越走越累。而几个有钱的同学身上除了手机、mp3,则是两手空空,显得轻松潇洒。他们说:“怕什么,我口袋里有钱,路上有的是商店,渴了饿了就买呗。”
夏令营结束后,同学们互赠礼物。有钱的同学送出的礼物自然价格都比较贵,让一般家庭的孩子相形见绌。王仲昱早就准备好的送给营友的卡片,最终也没好意思拿出来。
王仲昱说,营里每一次出现贫富差距的时候,他的自尊心都会受到一次冲击。自己的父母都是普通的企业职工,家庭收入并不宽余。父母选来选去,从费用、时间、地点综合考虑,为他选择了这个夏令营。本来是想让他多接受点儿锻炼、增长见识,没想到,夏令营成了“比富营”。
这两年,针对暑期游设置的“修学夏令营”也越来越多,由于“修学”的目的地主要是境外大学,因此它的消费群体更高端,收费也更昂贵。不过,有业内人士提醒学生和家长,让孩子去“修学”,一定要看清旅行社的日程安排和天数,一般两周以上才会保证学习课时(如不低于20个小时)。有的旅行社打着“修学”的招牌,行程却总共只有五六天、七八天,对相关大学的介绍也是含混的“参观”、“交流”,这样的“修学”可能只是个“噱头”,学生和家长要警惕。
而在报刊和街头散发的铺天盖地的暑期游广告、传单中,“××夏令营”的字样随处可见,对此,也要有一双“慧眼”。采访中,记者就接到不少家长“投诉”:“说是夏令营,其实就是纯玩儿的‘夏令游’,毫无教育、引导功能!”
为了验证家长们的话,记者随手翻开了手头报纸的旅游版广告。果然,在一个名为“北京、北戴河”夏令营的广告上,主要的安排是游览故宫、天安门广场、八达岭长城、北戴河海滨、山海关……另一个“我到上海看世界”七日夏令营,标明的行程是去南京、苏州、杭州、绍兴、上海等地,景点则是南京长江大桥、雨花台、苏州乐园、河坊街、寒山寺、金茂大厦、外滩等等。短短数日行程安排如此“紧凑”,如果没有旅行社赠送的“夏令营服、背包、营帽、营员卡”等,和一个步履匆匆的常规旅行团没多大区别。
而价格,却又比一般旅行团高得多。也许,这正是夏令营“遍地开花”后面隐藏的“巨大商机”?
更“有意思”的是,有的夏令营广告明确标出“为学生及其家长提供最合适舒适的安排”!原本锻炼意志、增进交往、增长见识、亲近自然的“夏令营”,变成了没有营地、一派休闲的“高价游”——孰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