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旅游引领:绿色发展正当时
http://www.hnta.cn 2012-12-7 15:42:53 来源:河南日报 点击:次
“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型
栾川县是矿产资源大县,矿产经济占县域经济总量的80%以上,尤其是钼金属储量亚洲第一、世界第三,是“中国钼都”。但是,作为栾川县的当家人却很有预见性地选择了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矿石总有挖完的时候,但旅游业却正旭日东升。我们要实现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的转型,走科学发展、持续发展之路。”樊国玺说。
栾川县持续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引导民营工矿资本转移投资旅游产业。今年年初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老君山景区就是最鲜活的例证。
杨植森是栾川有名的矿老板。2007年,栾川旅游进入了转型升级、二次创业的关键时期,急需民营资本为旅游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杨植森成为了政府的“重点发展对象”。功夫不负有心人,2007年8月,杨植森投入6300万元,成立了河南省老君山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对老君山景区进行管理、开发、经营,为林场职工解决了养老保险,就地转为公司员工。原本负债累累、举步维艰的老君山林场得以改制,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
短短5年时间,老君山景区从一无所有到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跻身全国一流景区行列。杨植森干旅游也“上了瘾”,塑铜像、架缆车、修栈道、铸金顶,老君山景区日新月异。门票收入由原来不足百万元攀升至5000万元,景区间接带动近200家农家宾馆的经营,解决了1000多人就业。
在栾川,像老君山景区这样的情况十分普遍,耳熟能详的重渡沟景区、伏牛山滑雪度假乐园、抱犊寨景区,就连县城里按照5星级酒店标准建成的伊水湾大酒店、4星级酒店君山饭店等都是民营工矿资金反哺旅游产业结出的硕果。
仅2007年到现在,栾川全县工业资本注入旅游产业达20亿元,实现了由工矿经济向旅游经济的成功转型。
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并重
“美好的生态,是大自然对栾川的恩赐,是世代先人留给栾川的珍贵遗产,是栾川发展的独特优势!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来保护栾川的生态,让这青山绿水、锦绣景观永驻栾川、造福栾川!”樊国玺对“生态立县”战略的一番阐释让干部群众记忆犹新。
生态是旅游赖以发展的基础。栾川县始终按照旅游的标准,瞄准旅游发展的需要,强化环境保护的杠杆作用和调控作用,在生态环境、旅游环境方面力争做到全省最好、全国一流。实现“旅游兴县”和“生态立县”的双轮驱动。10月13日,在栾川县本草生物开发有限公司,见到了正在调试中药保健饮片生产线的总经理马松利。“县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确实做到了不惜代价。我们公司现在的园区,以前是一个工业产业园,是政府拿出3650万元资金关停了区内企业,我们才得以入驻。”马松利说。
马松利说的园区原以钨钼等矿产资源加工为主,环保标准提高后,部分企业成了环保不达标企业。去年,栾川县果断出资关停了区内12家工业企业,引进本草生物开发有限公司入驻,利用栾川本土原材料生产具有栾川特色的中药保健品。
赤土店镇是栾川县工矿企业最集中的乡镇,今年这里已经有6家小选矿企业被关闭拆除。镇党委书记牛东晓说:“每年县里都要定期、不定期地对矿业秩序、铁合金企业、饮用水源保护区、涉氟涉酸涉铅企业、化工行业、重金属行业进行专项整治,2008年以来,全县共否决拟上新建项目17个,关闭拆除小选矿企业93家,取缔小碾子300余台。”
而作为栾川本土的上市公司洛钼集团在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方面给其他企业做出了榜样。公司投资1527.95万元,种植5万余株雪松、刺柏、百日红、香花槐等苗木,利用1000余亩采矿弃渣场建设矿山公园,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保护与企业效益共赢,资源开发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绿色蝶变”。
作者:王晓东 李艳 吴钧钧 通讯员:
(责任编辑:刘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 《郑州日报》开封与戏曲渊源点滴 2012-12-7 15:30:47
- 《中国青年报》古茶路上的社旗 2012-12-7 10:44:08
- 《中国旅游报》大地之诗 2012-12-7 10:26:14
- 《长江商报》武汉“后花园”变身河南旅游目的地 2012-12-7 9:47:46
- ·[交通]7条隧道贯穿中州大道 为老城与新区“解
- ·[交通]BRT车道多处受损太颠簸 整修还靠“打补
- ·[交通]十几对列车晚点 铁路局微博公布消息并致
- ·[天气]本周雷阵雨与高温并存 局部将有高温闷热
- ·[天气]今明河南省十市有暴雨 未来三天依然阴雨
- ·[交通]中州大道综合整治工程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