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瞭望 >> 媒体 >> 正文
《中国旅游报》大地之诗
http://www.hnta.cn 2012-12-7 10:26:14 来源:中国旅游报 点击:
    当南水北调这个世纪工程从设计图纸穿越到老百姓的窗前,变成朝霞下的新风景的时候,那风景就叫,国泰,也叫,民安!

    我是第二次参加南水北调采风。上一次是在春天,春天里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处处都让我感到新鲜,回京后写了一篇三万字的文章,收入何建明先生编写的《中国治水史诗》。这次是金秋时节,同行者中有一半是两次参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采风的老朋友,大家一路上边看边聊甚为开心。

    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性工程,建成后将与中国大地上与万里长城、大运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史诗。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沟通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需穿过黄河干流及其他集流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219条,跨越铁路44处,需建跨总干渠的公路桥571座,此外还有节制闸、分水闸、退水建筑物和隧洞、暗渠等,总干渠上有各类建筑物共936座,共同构筑起一座世纪丰碑。第一次采风我写了全面介绍中线工程的《一条流向北京的生命之河》。这次再游,边看边想,我把这条输水工程称为“大地之诗”,其中有一个关键词:穿越。

    中线工程全长1000多公里,基本的思路是在丹江口水库高筑坝,提高入水口水位,然后精心设计走向,让北调之水全程自流到达北京及华北地区。全程自流是顺其自然的理念,然而横亘在自流方向上的河流、山脉、城市、铁路及各种道路,都需要完成“穿越”方可实现,因此,穿越成为大地之诗的诗眼。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穿越,就是让长江与黄河互相穿越的穿黄工程,漕河渡槽工程和焦作穿城工程。

    黄河岸边,秋阳西斜,黄河滩上云雾朦胧,黄河水跃动霞光波影,一片安详和平的景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河清或河殇,都会引来庙堂的安危与百姓的苦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来的南水是丹江口水库蓄积的汉江水,汉江是长江水系的重要一脉,要将汉江水调到华北地区,也就要让长江水穿越黄河,汉水不犯黄水,让一泓清水继续北上。在穿黄工地,我们戴上安全帽,走向黄河桃花峪水库库区河岸一口巨大的竖井。在井口乘坐升降机,下到深入黄河河床底下的穿黄隧洞。穿黄隧道工程全长约7.2千米,内径8.5米,设计输水能力500立方米/秒。整个穿黄工程有两条同样大小的隧道,一条工作,一条备用。站在竖井口,向上望是朗朗秋日晴空,朝前看是两条火车都可以穿越的巨大隧洞。想象着奔涌的汉江水在黄河底下湍湍向北流去,是一幅何等吉祥的画面:水下立交,各行其道,黄河与长江相聚又各奔前程。

    中线工程中还有许多跨越河流之上的穿越,其中已建成并且多次向北京输水的河北满城县境内的漕河大渡槽,横跨漕河和马连川河两条河流,好似一条巨龙飞架在两条河川之上,够得上“气贯长虹”。漕河渡槽是南水北调中线漕河段工程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渡槽共41跨,总长1286.6米,设计流量125立方米/秒,最大流量150立方米/秒,每跨长度30米,无论是过水能力还是单跨长度均创造了全国之最,为亚洲已建成的第二大渡槽工程(南水北调更大的渡槽尚在建设中)。巨槽飞架两山之间,凌空穿越两河之上,从高处看像双通行的高速公路,从远处看像架空的高速铁路。

    黄河河床之下的穿越,是穿越历史;河流之上凌空的穿越,是穿越梦想。而在焦作,中线工程总干渠对一个城市的穿越,是将一个神话变成现实的穿越。中国的城市大多依水而建,渭南、淮北、洛阳、汤阴……一听就知道是傍水而居滋润秀丽的地方。快到焦作的时候,同行的施主编说,这个城名一听就觉得干得发焦!焦作确实缺水,但那是“过去的日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穿越焦作城区,成为焦作最有魅力的新景观新地标。站在城区热火朝天的搬迁工地,我们看到一条宽阔的通道正在形成,在这个通道两侧,地产商们的“水景高楼”已经迫不及待地挺腰伸脖地站成排。

    焦作市的领导向我们介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焦作市境内线路总长76.67公里。设计流量245~265立方米/秒,设计水深7米。总干渠宽度约70米~280米,最大挖深约32米,城区内最大堤高约10.25米。将建各类交叉建筑物91座,其中公路桥44座,铁路桥13座,另有生产生活便桥18座,境内工程概算静态总投资为65.31亿元。从工地的气氛和主人自豪而兴奋的解说中,我们仿佛已经感受到了“一条大河波浪宽”将会给焦作的百姓带来全新的生活,更美的环境。

    当南水北调这个世纪工程从设计图纸穿越到老百姓的窗前,变成朝霞下的新风景的时候,那风景就叫,国泰,也叫,民安!

作者:叶延滨 通讯员:
(责任编辑:刘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