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出台,明确提出“推进节能环保”,“支持宾馆饭店、景区景点、乡村旅游经营户和其他旅游经营单位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实行合同能源管理,实施高效照明改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绿色环保企业。5年内将星级饭店、A级景区用水用电量降低20%。”
为贯彻落实《意见》的要求,2011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明确突出绿色环保的要求,倡导绿色设计、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绿色消费的理念。
不仅是在酒店业,在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中,环境保护也是一个重要内容,如对空气质量、噪声质量、地面水环境、污水排放、游客容量等都有明确的要求。一些景区已开始采取游客限量、错峰游览等手段疏导压力,包括黄山、庐山在内的众多景区已开始实行景点轮休制,以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近年来,人们的旅游理念与习惯也在发生着改变,绿道旅游的兴起就是一个标志。2008年,位于珠三角腹地的增城市就整合资源优势,建成了长达100多公里的休闲绿道,并总结出了“以藤结瓜”的经验,创造了绿道建设的“增城模式”,通过充分挖掘和利用绿道的旅游功能,增城实现了由“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的华丽蝶变。目前,增城已建成绿道300多公里,包括自驾车绿道、自行车绿道、水上绿道3种类型。据统计,每年到增城开展绿道旅游休闲活动的游客达到180多万人次。
助力产业调整
近年来,旅游业在帮助经济欠发达地区群众脱贫和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调整方面,可以说是大有作为。
细细数来,云南、贵州、广西壮族自治区向石漠化宣战的历史已超过20年,一些荒漠化严重的地区通过发展旅游业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贵州织金县2008年被纳入石漠化治理试点县后,该地的水土保持就卓见成效。在贵州省织金县织金洞等旅游景区,自2003年景区内开始实施封山育林,当地政府在封山育林的基础上又植树造林,并在景区周围修建水利设施,购买果树苗,引导当地的农民栽种果树。随着环境的改善,附近还兴起了农家乐,前来景区和农家乐游玩的人便成了这些水果的消费者。
“过去家里的10亩地全都种植玉米,即使是丰收的年份每亩地也只能卖三四千元。2008年在当地石漠化治理项目的带动下,地里全部改种了桃树。现如今,村民的收入已经增长了10倍。”贵州省织金县官寨村村民张卫学告诉记者。
在特色旅游业的带动下,滇桂黔许多连片石漠化贫困地区大力发展包括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等特色优势产业,通过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将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产业发展优势,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实现了贫困地区由“输血型”扶持向“造血型”发展的转变。
旅游业同样也成为城市转型和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引爆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市矿产资源枯竭,一些资源枯竭型城市向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转型之路渐渐兴起。山东枣庄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中异军突起,成功实现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崛起,以其独特的转型实践,造就了业界瞩目的“枣庄神话”、“枣庄奇迹”。
阜新海州煤矿从露天煤矿转型为全国首家工业遗产旅游示范区,开拓出了阜新都市旅游的崛起之路,展现出新的辉煌。现如今,阜新已形成以工业遗产旅游为主体,以藏传佛教旅游、大漠生态旅游为两翼,开发玛瑙旅游纪念品等构成阜新旅游产品体系,阜新特色旅游品牌正在渐渐“活”起来。
枣庄实践、焦作现象、栾川模式……一个个资源枯竭型城市成功转型的生动实践向人们诠释了作为朝阳产业、绿色产业的旅游业在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从传统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过程中的力量。同时,也一次次表明,发展旅游业有助于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旅游业是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从传统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重要途径。
放眼未来,旅游业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领域,作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产业,将在这些重大的战略性调整中进一步凸显自身优势与地位。
- 景区微电影营销热的冷思考 2012-11-28 15:32:37
- 发展生态旅游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 2012-11-28 15:11:39
- “花园城市”的魅力之源 2012-11-26 15:50:11
- 新加坡的城镇发展路径 2012-11-26 15:48:13
- 鲁迅故里·沈园:点滴美好留回忆 2012-11-26 15:41:14
- ·[交通]7条隧道贯穿中州大道 为老城与新区“解
- ·[交通]BRT车道多处受损太颠簸 整修还靠“打补
- ·[交通]十几对列车晚点 铁路局微博公布消息并致
- ·[天气]本周雷阵雨与高温并存 局部将有高温闷热
- ·[天气]今明河南省十市有暴雨 未来三天依然阴雨
- ·[交通]中州大道综合整治工程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