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动态 >> 旅游瞭望 >> 理论 >> 正文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十六大以来旅游业发展述评之六
http://www.hnta.cn 2012-9-25 16:56:36 来源:中国旅游报 点击:
    既要青山绿水,又要金山银山。中国旅游业一直在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通过发展旅游,一些荒山、荒地、荒坡、沙漠、盐碱地、资源枯竭矿山等得到了综合利用,一座座城市“显山、露水、透绿、通畅”,人民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生态旅游、低碳旅游正在成为旅游消费者的自觉行为。

    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旅游业有着天然的优势。

    加强生态保护

    为从规划、开发、建设源头控制生态破坏,旅游部门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一直遵循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

    2005年6月,国家环保总局与国家旅游局共同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对旅游开发规划、建设等环节的环境管理提出更加具体的要求,尤其是对各级环保和旅游主管部门在旅游活动中如何做好监督管理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对促进旅游生态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06年8月,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旅游局、建设部在九寨沟共同召开了生态旅游现场会,推广经验,促进生态旅游健康发展。

    2008年,国家旅游局在大连召开了全国生态旅游发展工作会议,对全国各地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部署。

    此后,国家旅游局将2009年确定为“中国生态旅游年”,并将主题年口号确定为“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

    旅游业通过旅游开发积累的资金,不断增加对生态保护方面的投入;通过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使他们自觉地成为生态保护的拥护者和实践者;通过充分发挥旅游区的环境教育功能,提高了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

九寨沟是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形成良性循环的一个典范。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和国家自然保护区,九寨沟始终以环境保护为核心和首要任务。10年来,九寨沟累积接待游客1500万人次,总收入20亿元。其中,2亿元用于科研保护投入资金,约12亿元用于环保基建。现在,90%以上的原住民都转行从事景区环卫工、导游等,已成为保护九寨沟的一大生力军。九寨沟走出了一条环境、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景区循环经济新模式,景区良好的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得以保护和延续。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世界遗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为主要载体的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基本涵盖了山地、森林、草原等8大类型。截至2011年底,我国共建各类自然保护区2640处,国家级地质公园218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8处,国家森林公园746处,国家湿地公园试点213处,国家水利风景区475处。

    旅游业发展坚持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不仅有效保护、合理利用了自然生态资源,维护了生物多样性,保持了自然生态系统平衡,而且对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这样的人文生态资源也形成了良好的开发和保护。

    践行绿色理念

    有关专家通过实验得到过这样的结论:如果全国所有星级酒店都能做到3天更换一次床单,每年可减排4万吨二氧化碳,综合节能约1.6万吨标准煤。

    这一结论令人惊诧不已!作为富有蓬勃活力和巨大潜力的朝阳产业,旅游业一直致力于追求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绿色酒店建设成为旅游业内践行绿色理念的领衔者。

    2005年首旅、建国等13家酒店提出倡议,呼吁减少部分一次性客用品(6小件)的摆放,在全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北京市旅游局统计表明,如果北京的所有宾馆饭店都减少使用包括“6小件”在内的一次性低值易耗品,每年可为北京市减少垃圾1400多吨。

    10年来,国家旅游局先后发布实施行业标准《绿色旅游饭店》,并参与国家标准《绿色饭店》的制订,编制行业标准《饭店节能减排指引》等工作,着力推动和引导旅游饭店行业节能减排工作。2010年,国家旅游局又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旅游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将星级饭店作为旅游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领域,提出了一系列配套支持政策和操作指南。“十一五”末,全国已成功创建3000余家绿色旅游饭店。

作者:毕志强 通讯员:
(责任编辑:刘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