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动态 >> 旅游瞭望 >> 理论 >> 正文
十年发展铸辉煌
——十六大以来旅游业发展述评之一
http://www.hnta.cn 2012-9-14 16:28:11 来源:中国旅游报 点击:

    备受瞩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草案)》不久前首次提请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并向社会公布征求公众意见。消息传来,顷刻间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旅游行业更是为之欢欣鼓舞。

    10年来,人们对旅游产业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从国家层面上看,旅游的产业的定位也在不断变化。2001年底出台的《“十五”期间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中,把旅游业作为“需求潜力大”的产业;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把旅游业定性为面向消费者的消费性服务业;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把旅游作为“新的消费热点”;2007年3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把旅游列为面向民生的服务业;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旅游业被称为“现代服务业”;而2009年12月的《意见》,将旅游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旅游业被确立为服务业发展的重点产业,并列出专门段落进行部署。从变化的轨迹中可以看出,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

    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说,培育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业“具有明显的优越条件:一是旅游市场潜力巨大,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二是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条件基本成熟,可以较快取得突破;三是旅游业发展综合带动功能强;四是旅游业具有低耗、低碳和生态环境保育功能特点,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趋势。”

    2009年末,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海南国际旅游岛定位为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和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意见》明确提出海南省要“积极发展服务型经济、开放型经济、生态型经济,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经济结构”,这是对海南发展思路的重大创新,也对全国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示范作用。

    此外,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20多个国家战略中,如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长三角区域规划、珠三角区域规划等,旅游业都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而在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中,旅游都被摆到较为重要的位置上。旅游发展已经深度融入国家战略体系,成为推动我国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调整优化国民经济结构、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区域协调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途径。

    形成大旅游发展格局

    前不久,国务院有关领导主持召开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第九次会议,对中秋、国庆假日旅游工作作出部署和安排,要求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旅游安全和市场秩序等工作,确保全国人民群众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假期。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有18个成员单位,是假日旅游工作的保障机制。这是我国大旅游发展格局的一个缩影。

    旅游业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交叉渗透到许多相关行业和产业。有研究表明,与旅游相关的产业和细分行业超过110个,旅游业的大发展,离不开大旅游发展格局。国务院研究室刘应杰说,“大旅游发展格局,就是要把旅游业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一个综合大产业,作为各个行业和产业密切相关的一个产业集群来看待。”

    10年来,我国旅游业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条块结合、分类指导”的大产业综合推进的发展战略。

    从地方层面上看,全国有28个省区市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其中13个省区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28个省区市成立了党委或政府领导牵头的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协调机构,其中12个省区市由主要领导牵头。28个省级旅游部门成为政府直属行政机构,海南、北京旅游委成为政府组成部门。22个省区市旅游部门增加了行政编制或内设机构。29个省区市增加了旅游发展资金,其中省级旅游发展资金过亿元的有20个省区市。

    为推动地方旅游业发展,国家旅游局先后与安徽、吉林、广东、湖北、浙江、江苏、湖南、山东、云南、重庆、陕西、宁夏、四川、天津、广西、河南、河北、深圳、贵州、甘肃、海南等20多个省区市签订旅游合作备忘录或合作协议。

    文化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10年来,旅游部门与文化、文物、农业、商业、工业、体育、环保、林业、气象、海洋、金融等部门合作更加紧密,旅游发展的横向、纵向合作力度进一步增强,形成了旅游与多种产业融合发展的可喜局面。

    实现旅游业的“两大战略”目标,是这一代旅游人的责任与担当;加快建设旅游强国,是今天千万旅游人的光荣与梦想。在大旅游发展的格局下,可以预见旅游业在未来会有更加出色的表现。

作者:吴晓梅 通讯员:
(责任编辑:刘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