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新闻 >> 推荐新闻 >> 正文
“申遗”不仅仅是“攀龙附凤”
http://www.hnta.cn 2012-11-29 16:24:45 来源:河南旅游资讯网 点击:
 
    申遗重在对世界遗产的保护,进入遗产名录可以为增强文物保护意识、加大文保力度提供足够的道义、物力和制度保障。早在2006年,时任文化部部长的孙家正就坦陈,中国在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中确实存在着“重申报、轻管理,重开发、轻保护”的倾向,确实存在着某种“建设性破坏”和过度的开发。世界遗产名录在认识到情况的严峻性后,设立了一个“黑名单”,也就是退出机制——如果哪处世界遗产因保护不力被破坏,那么就很有可能进入“濒危名录”,甚至被除名。这从一定程度上产生警示作用。

    此次,文物部门对于列入《预备名单》的文化遗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申报、保护和管理都要依照世界遗产的标准进行。预备名单将实行动态管理,一方面,预备名单的大门始终是打开的,对于保护管理状况良好、申报条件成熟的项目,可以定期、不定期地吸纳到预备名单中来;另一方面,对于已经列入预备名单的项目,如果其保护管理状况存在严重问题,威胁到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也随时可能被从预备名单中删除。

    要让申遗工作不背离文化遗产保护的初衷,关键在于地方政府、景点管理方、专家和设计单位都能够树立正确的文物保护观。 “申遗热”背后应该有更多的“冷思考”。

世界遗产——河南旅游的璀璨明珠
    在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旅游业作为一种朝阳产业,逐渐得到了优先发展,世界遗产自然成为最优先的资源。近年来,我省也在不断加快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步伐的同时,有的放矢,强调保护。

    通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体现我省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有利于我省文物资源的保护。同时,随着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不断向前发展,我省对于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产生新认识,有了新拓展。

    我省申遗之路一步步走来,是坚实而又沉稳的。现如今全国不少地区都存在着一股“申遗热”,片面强调申遗对景区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文物的保护。我省作为文化资源大省,文物种类繁多、数量丰富。对文物的保护已经成为一种共识,成为多个部门日常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仅从旅游方面来看,近年通过实行旅游标准化,旅游质监活动等,提升景区形象的同时,切实起到了保护文物的作用。

    不断加大申遗步伐,深入挖掘文物资源潜质。截至目前,我省已经成功申报三项世界文化遗产,分别是龙门石窟(2000年)、安阳殷墟(2006年)、天地之中建筑群(2010年),这三项世界文化遗产均是国家级AAAAA级景区,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通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充分地发挥世界遗产的社会功能,给景区注入新的活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无论是对于洛阳、安阳,还是对于郑州登封来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都成为了一种手段,激发了城市的生命力,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增加旅游收入,使得历史上的文物在现今社会又重新换发出新的光彩,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凸显了文物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随着景区知名度的进一步提升,每年景区所接待的游客数量也越来越多。大批游客的前往,使得该地区的经济收入得到了显著增长。近年来,在各个行政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景区面貌都或多或少的发生转变,景区文物得到保护的同时,景区的配套服务设施也得到提升。 
作者:申志 通讯员:
(责任编辑:申志)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