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动态 >> 地市信息 >> 正文
秋水共长天一色
“运河风情”地方特色文艺节目展演侧记
http://www.hnta.cn 2017/8/18 9:04:26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

    秀丽的水光山色,滋养了清雅灵动的扬州风情。厚重的中原古韵,孕育了悠久深邃的开封文化。8月14日晚,“运河风情”地方特色文艺节目展演在千年古镇朱仙镇拉开帷幕,扬州与开封两地艺术家联袂献艺,为开封市民带来了一场别有一番风韵的演出。而开封与扬州这两座城市,在这个迷人的夜晚,因大运河水这条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推动民族融合、文化交融与经济发展的文化纽带紧紧连在一起。

    一

    如果说长城是中华民族挺立的脊梁,那么大运河就是中华民族流动的血脉,是一条承载着密集文化基因的大动脉。江南文化与中原文化也在大运河的流波中聚汇融通、魅力四射。

    8月14日晚,天色刚刚微微暗淡,弹词《悠悠运河柳》便在这一声声清脆的琵琶声中,便在这夜色中,摇曳开来。

    大运河岸边的柳树是运河衰荣的历史见证。《悠悠运河柳》以具象的眼光,反映千百年来运河“潮起潮落”“春去春回”的历史影像,特别讴歌了运河岸边今日的盛世繁华,凝重而又飘逸,被誉为“词美、曲美、演唱美”的优秀作品。

    扬州弹词是一种以扬州方言为基础的弹词系统曲种,以旋律优美、形态多姿、表现范围广、感情容量大而著称,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弹词的表演形式非常清新,在演出中,6位身着旗袍的演员一字排开,1人领唱,5人辅唱,曲韵悠扬,无论是造型还是唱腔,都是来自水城扬州的拂面清风,惬意非常,给开封的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受。

    郑板桥的书画艺术可谓是人人皆知,他的文学成就较其书画造诣也毫不逊色。清雍正七年,“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填词十曲,以通俗、精炼的语言分别叙述了各行各业的人物生活和历史变迁。200多年来,江淮各地道情艺人世代传唱,以至“扬州道情”一度被人称之为“板桥道情”。

    “板桥道情”,既有文人词的隽永和典雅,又有“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空灵、超尘的美学品格,可谓是雅俗融合、丝丝入扣的一曲典范作品。在当晚的演出中,来自扬州的青年演员王智超带来的《板桥道情》,曲调优美,韵味悠长。值得一提的是,这段唱词的发音不完全是扬州方言,还带有吴方言的婉转和绵柔,给人以清雅、高亢、清风徐徐之感。

    扬州评话是语言的艺术,更是手势、身段、步法、眼神、表情的综合表现,没有一个多余的动作,没有一个过度的表情,所有的呈现都是那么恰到好处。尤其是扬州的评话演员陈中表演的《水浒》片段《武松·打虎》,一抬手,一开口,把武松的形象演绎得栩栩如生,赢得观众叫好声连连。

    “笑尔胸中无一物,本是朽木制为身。衣冠也学诗文辈,面貌能惊市井人。”这是郑板桥眼中的扬州木偶。在演出中,国家级非遗扬州木偶杖头传承人王芸、祝留根、吴金凤现场表演的木偶书画及木偶变脸喷火,赢得现场观众一致好评。

    此外,来自开封本土的艺术家还表演了歌曲《多情的土地》《开封梦》、河南坠子《开封美》、相声《方言杂谈》等精彩的节目。台上演员们卖力表演,台下市民不住地拍手称赞。“我从没去过扬州,今天也是第一次看到扬州的文艺节目,弹词、评话这些节目都非常精彩。”市民黄大爷说,“我最喜欢的还是木偶表演,真没想到木偶还能写书法、画画,让我大开眼界。”

    二

    开封与扬州,一北一南,看似没有什么关联,但实际上,这两座城市都是因大运河、因水而繁荣的古都。

    “大运河流淌着的不仅是波澜壮阔的河水,而且是取之不尽的财富,更重要的是绵延不绝的文脉。”开封市文联主席甘桂芬说。对于扬州来说,水是文化之魂、发展之根、交流之源、繁荣之本。而开封素有北方水城之称,水对于开封而言,亦是解读千年古都兴衰的一把钥匙。

    城不在大,有水则灵。一城之水,既是城市文化品位的标志,也是地域特色的象征,更是一种无形的文化资源。

    开封自古水系发达,水域面积占全城的15%,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水城。乘坐宋式游船畅游“东京城”,体验梦回千年的宋都之旅,只见宋风浩荡、宋韵满眼。这里的水,充满了历史的记忆、文化的积淀。

    作为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汴河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与古代开封的盛衰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汴河,始于战国魏惠王开挖的鸿沟,隋时名通济渠,唐代又称广济渠,它沟通江淮,成为大运河的主干。北宋时的开封作为一国之都,历经9帝168年,终于在大运河的滋润下达到鼎盛。

   那是一座当时世界上最为繁华的大都市。人口逾百万,富丽甲天下,孕育出绚丽多彩的宋文化;风光旖旎,城郭恢弘,数不胜数的风流人物蜂拥而至,云集于此;八荒争凑,万国咸通,一条汴河承载着大半个中国的财富。

    曾经的发达水系给开封留下了丰厚的遗产。而亲水近水的开封人,更痴迷研究水,琢磨水,盘活水,点化水,锲而不舍地将水文章做得气势如虹。

    在古城开封,留下了大禹治水、于谦铸镇河铁犀、林则徐治河等世代相传的佳话。而随之衍生开来的黄河文化、铁犀文化、包公文化、碑林文化、抗洪文化、清浊文化等,都是开封因“水”而兴的文化特质。

    黄汴河、惠济河、广济河、利汴河“四河”穿城而过,河流曲折环绕尽显水城特色;包公湖、龙亭湖、西北湖、铁塔湖、阳光湖“五湖”星罗棋布,如明珠般散布在城市的角角落落。一条大宋御河,像一条项链将开封独有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商业景观、人物活动渗透融合,串连起来,成为一幅流动的《清明上河图》。

    “水”既蕴含着宋文化的丰富内涵,宋文化也因得“水”之利而繁荣兴旺。2016年,开封文化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为5.6%,远高于全国和河南省平均水平。开封的水,已演绎为一种“活生生”的文化,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活跃因子”。

    大运河水,延绵流淌,千年不息。衬着湖光的舞台上,开封与扬州两个运河城市的地方文化艺术在碰撞。开封市文广新局副调研员、市文化馆馆长丁卫卫说,开封、扬州都在运河历史文化的舞台上扮演着其他运河沿岸城市无法替代的角色。此次扬州的艺术家带着扬州原汁原味的文艺精品来到运河沿线城市开封,通过与开封的文化互动,促进了运河文化带的良性沟通,将两市有关运河历史、文化的点滴串缀成篇。相信扬州与开封的文化浪潮,将会在这条承载着千年历史的长河里,不断持续地涌动着、传承着。

作者:岳蔚敏,李亦哲 通讯员:刘纯金
(责任编辑:徐鹏)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
    评论表单加载中...
    正在加载评论列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