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动态 >> 地市信息 >> 正文
开封:砥砺奋进 铿锵前行踏新程
http://www.hnta.cn 2017/5/3 10:12:40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

    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八朝古都,开封曾是中国古代都城富丽繁荣的象征,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旅游资源。近年,开封市委、市政府立足开封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以文化引领城市转型,把文化当“核”,为经济添“力”,在全国率先推出“文化+”10项行动计划,推动各行业全面升级,激活沉睡的“文化基因”,让“文化+”成为开封复兴新引擎,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再创开封新的辉煌。

    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2016年,开封全市旅游业全年累计旅游接待量首次突破5000万人,达到5080.1万人次,同比增长13.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98.6亿元,同比增长62.6%;增幅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4月20日,从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暨2017年开封全市旅游工作会议上传来的这则好消息,让全市人民备受鼓舞。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是开封市以“文化+”为引领,坚持国际化标准、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结出的硕果。

    回顾往昔,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八朝古都,开封在北宋时期曾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繁华大都市。面对未来,开封以历史文化为突破口,在世界坐标中寻找开封的位置。2011年8月,开封市十次党代会提出“立足开封独特优势,坚定不移地走打造特色城市之路,努力建设具有开封风格、开封特色、开封气派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提出这一战略目标,对于推进开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明确旅游产业发展路线图、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甚至带动开封市经济社会全面崛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提出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战略以来,开封市委、市政府坚持精心规划、快速推进、聚力实干、求新做优,先后打造“一河两街三秀”等一系列宋韵彰显的文化旅游亮点,城市旅游的综合吸引力、接待能力和游客停留量都有明显提升,荣获“中国十佳特色文化竞争力城市”称号,并成功创建省级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开封全市每年旅游接待量、旅游综合收入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连续多年居全省第一位。

    成绩令人振奋。进入“十三五”,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开封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寄予厚望。2016年12月26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其中明确提出“推动打造郑汴洛焦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省十次党代会赋予开封“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发展目标。“十三五”期间,我市确立了“1234”总体工作思路,其中“2”就是要建设新型工业化城市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十二五’期间,开封市旅游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城市品牌影响力逐渐形成,旅游业作为开封市支柱产业的地位更加突出。未来5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开封市着力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重要阶段。”作为开封市“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小组主持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河南文化旅游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程遂营认为,“十三五”时期,开封市旅游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伴随大众旅游全面兴起、旅游环境全面改善、旅游业态全面升级、“文化+旅游”全面推进,开封市“全城一景”的可喜局面将基本形成。全市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应是落实“文化+”“互联网+”“旅游+”的战略要求,通过强化创新驱动和产业融合,把开封建设成为中原文化旅游先行区、黄河华夏文明旅游带的示范区、丝绸之路旅游带的创新区,初步确立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文化旅游名城的地位,取得“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的阶段性进展。在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战略目标下,全面夯实“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建设基础。通过建设优美景观环境,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明确旅游主导产业地位,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提升旅游产业市场化和规模化水平,提高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吸引力。

    乘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和省十次党代会的春风,开封正以“文化+”为引领,大步向国际文化旅游名城迈进。

    古城开封提升空间大

    来开封市旅游的山东游客余善文说,2005年5月22日,《纽约时报》在评论版以中文标题发表专栏作家克里斯托夫的评论文章:《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让开封几乎成为“没落”的代名词,现在开封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是开封重塑形象、恢复昔日荣光的明智之举。这些年开封的城市建设发展很快,更重要的是开封文化底蕴深厚,很多人是奔着这个来的。

    什么是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开封,距离“国际范儿”有多远?

    目前世界上对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尚无统一的标准,但从公认的情况来看,可概括为: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是指经济社会发达,具有历史积淀深厚的人文旅游资源,形成独特丰富的文化氛围,且具有超国界吸引力,城市综合环境优美,旅游设施完善配套,旅游产业发达并成为城市主要支柱产业,国际国内游客数量众多,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国际性城市。

    “虽然开封市的文化旅游业呈快速发展的趋势,但距国际化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开封市有关人士毫不讳言,对照这些标准和要求“短板”不容忽视。

    从经济总量的支撑力来看,按照国际惯例,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人均GDP至少应在20000美元以上,以旅游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在城市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应在50%~70%。在我国称得上或接近于国际性旅游城市的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旅游年收入都已超过1000亿元,占GDP的比例都在20%以上。相比之下,我市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还比较低,对文化旅游业的推动和支撑能力显得不足。

    从文化旅游项目的超国界吸引力来看,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必须有世界上知名度高、吸引力强的文化旅游项目,如巴黎的铁塔、伦敦的博物馆、北京的故宫、杭州的西湖等,历史悠久、文化深厚、驰名世界,吸引着各国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开封虽然历史文化厚重,皇宋古城名气在外,但宋代文物大多沉睡在地下,无法观赏体验。近年对老景点做了提升改造,打造了几个精品文化旅游项目,但在国际上的知名度美誉度还不够,对境外游客的吸引力不足,年入境游客量只有十几万,且国内游客滞留时间短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从城市生活和社会环境方面来看,虽然开封市城市面貌较以前已有较大改观,但基础设施差距仍然较大,老城区内道路狭窄,节假日游客激增经常出现拥堵现象;棚户区改造进度不够快,一些景区周围成片的破旧房屋严重影响景观效果等,这些都影响到城市的品质和市民的正常生活,影响了游客的心情兴致,降低了对开封的印象分。

    从城市旅游和商业服务水平来看,作为旅游城市,目前开封市旅游集散中心、信息咨询中心、网络服务系统等旅游基础设施尚不完善;市区和景点缺少国际化的旅游信息标志,更缺少国际化的导游和咨询服务;为世界游客服务的国际性贸易中心、商业中心、金融服务中心、购物中心等配套设施还远没有形成,宾馆、酒店长时间大批量接待外国客人的能力还有一定差距,难以满足境外游客旅游、居住和商业活动的需求。

    从城市文化形象和知名度来看,开封虽然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但没有像悉尼歌剧院、北京鸟巢、上海东方明珠那样闻名世界的特色文化建筑,还没有国际性的城市文化节庆品牌,国际性的文化交流和商贸活动也不多,特别是对开封皇宋文化整体包装、全国性国际性的宣传推介还很不够,这些都影响到开封在国际上的文化知名度和客流量。另外,开封市民整体的文明素质和文化素养尚有差距,具有国际化语言交流能力的市民仅在少数,离国际化语言文化环境还有较大差距,城市文化形象缺乏外向张力。

    罗马并非一日建成的,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也不能一蹴而就。开封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需要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为切入点,做好顶层设计、加大力度、强力攻坚、补足“短板”。

    鉴于当前现状和存在的不足,在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工作中,开封应从以下方面着手,补足“短板”:制定开封市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标准体系,科学整合旅游资源;高标准推进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打造一组国际性主题吸引物;挖掘和丰富主要景区的历史文化内涵,形成差异化深度游的新态势;加大国际性文化交流和宣传推介,构建全球化旅游营销新机制;全面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提升国际化综合服务功能;完善文化旅游人才培养和管理机制,树立高品位的城市文化形象;不断优化调整全市产业结构,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和经济总量实现质的飞跃。

    开辟文化发展新天地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与旅游相融合,是开封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开封复兴的关键所在。

    开封的一手好牌就是历史文化,打好这手牌可惊艳世界。作为八朝古都,开封历史文化资源丰厚。然而,开封城曾多次被彻底摧毁,地下“城摞城”,地面仅见铁塔、龙亭等少数古迹。历史在地下,文化在书里。多年来,千年宝藏“养在深闺人未识”。如何激活沉睡的“文化基因”,让开封文化看得见、摸得着?历史文化,要传承,更要创新。唯有创新,历史文化才能真正弘扬。2015年,我市在全国率先提出“文化+”战略,列出10个“文化+”专项行动,让文化与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各行业全面升级,引领城市复兴。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程民生说,资源可以枯竭,经济可以衰退,区位优势可以改变,但是文化可以长久传承。开封的“文化+”独树一帜,创新性很强、实用性很强,充分考虑到了开封历史和开封发展的特殊情况。

    近年,开封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可以用翻天覆地来评价。开封市以“文化+”为引领,传承文化、深挖资源,讲好“开封故事”,在全国刮起一股“文化+”旋风,备受国内外关注。在旅游演艺方面,陆续推出《千回大宋》大型多媒体歌舞剧、《铁塔传奇》光影秀、开封西湖光影水秀等文化旅游演艺项目,丰富了开封的夜间旅游产品。在博物馆旅游方面,开封将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先后有开封宋绣艺术博物馆等多个民办博物馆获批,民办博物馆地域特色鲜明,文化艺术价值彰显,成为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在历史文化街区方面,政府积极推进鼓楼街、书店街、马道街的综合整治工程和珠玑巷、双龙巷等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改造工程,凸显了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2015年,作为开封市“十大文化旅游项目”之一的开封古城文化客厅免费开放,系统展示开封厚重的历史文化,成为开封市文化旅游新地标、新名片。开封市民刘志勇说:“我是‘老开封’,对开封文化发展深有感触。现在开封城越来越美,文化内涵越来越足,是‘文化+’让开封越来越美好!”

    “文化+”开辟开封文化发展新天地。今年2月,《开封市深化“文化+”行动,加快构筑文化高地示范区行动方案》出台,目的就是为了贯彻“文化+”理念,进一步挖掘、保护、整理和利用开封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大力推进开封文化走出去。

    程遂营建议,“十三五”期间,开封应继续坚持“文化+”理念为指导,依托深厚的文化资源优势,推动“文化+旅游”的全面深度融合,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将取得新进展。以“文化+演艺”打造旅游演艺产品,创新历史文化的表达方式,进一步彰显“宋韵”风格,产品的差异化定位更加突出,演艺剧目更加多元化,表演形式更具多样化,观演方式趋向体验化,成功打造国内外知名的演艺品牌;以“文化+节庆”深挖菊花文化、清明文化、大宋年文化等文化资源,时尚节庆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将更加全面具体;以“文化+餐饮”将开封传统肴馔作为豫菜的代表,对豫菜的申遗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开封饮食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将引向纵深,特色饮食文化旅游将进一步迸发市场活力;以“文化+创意”加大文创产品的开发力度,依托960非遗文创园建设,为文化创新搭建平台,深挖开封民俗文化及众多非物质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地域特色、民俗风情、文化品位的旅游商品和纪念品,形成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文化创意产品体系。

    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事关开封发展大局,更关系着开封和开封人民的未来。在这场争夺国际旅游市场的大战中,国内不少城市已经先行一步:杭州西湖对全球游客免费开放,对旅游车辆大开绿灯;大理城内的外国游客,仅凭外文导游图和外文标志,就能游遍全城;西安的“兵马俑”远涉重洋,加入了洛杉矶的玫瑰花车大巡游;成都的“大熊猫”漂洋过海,打开了纽约时报广场的“中国窗”……对开封来说,如果抓住这次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难得机遇,就会乘势跃上一个新的发展层次;否则就会错失机遇,就意味着落伍。

    开封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时不我待,唯有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再创开封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新辉煌!

作者:刘洋,杨莉莉 通讯员:刘纯金
(责任编辑:徐鹏)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
    评论表单加载中...
    正在加载评论列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