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动态 >> 地市信息 >> 正文
开封:文化传承 美丽蝶变绽新颜
http://www.hnta.cn 2017/5/3 9:58:31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

    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开封一直坚持保护古城风貌,保持了完整的城市格局和文化肌理,延续历史文脉。同时,开封市深度挖掘宋文化资源,狠抓文化项目建设,促使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产业优势转变,特别是以文化产业项目为带动,实现文化发展的大突破,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

    保护好古都的特色文化

    历史上,没有一座城市像开封这样,历史悠久、经济文化繁荣,却经历一次次水患、兵灾。然而,这座城市没有一蹶不振,而是一次次从废墟中拔地而起。岁月的洗礼,使这座城市有非同一般的从容和气度,有说不尽的故事,有许多人文遗迹和自然景观。

    35年前,开封位列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中时,就一直坚持保护古城风貌,延续历史文脉。

    当时,针对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高层建筑越来越多的趋势,为缓解古城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冲突,有效控制建筑高度,融合古今风貌,提升城市建设的品质,1985年,开封市对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在河南省率先完成了《开封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1985~2000年)》。

    1990年,结合该规划,开封市编制了《开封市古城风貌保护规划》,针对古城风貌的保护,提出详细的规划,确定古城风貌保护分区及具体实施措施。2002年,开封市政府组织开展了开封市老城区保护与“田字块”改造规划研究,主要从老城区的容量、交通、特色保护、空间保护、建筑风格与色彩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并对之前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进行补充和完善。

    2006年,开封市邀请国内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知名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领衔,编制完成了《宋都古城风貌保护与重现工程规划》(简称《规划》),成为指导、规范、约束开封古城保护和建设的权威性总体规划。《规划》确定以“宋文化”为主题,把古城打造成以“宋都皇城、宋韵水城”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休闲、服务之都,同时塑造开封“古今文明交相辉映,宋都古城个性鲜明”的城市文化特征,使其成为国际文化旅游城市,从而实现宋都古城的全面复兴。《规划》提出实施“一城、二街、三环、五湖、七区”的空间格局保护框架,对古城实施全方位保护。

    “开封的老城区为啥没有建高楼?”今年清明小长假期间,来开封游玩的徐州游客彭见璋惊讶地发现,开封老城区的楼房都不太高,最高的才6层,这让他很不解。不只是彭见璋,一些不明情况的外地人来到开封老城也经常会发出“开封没有高楼”的感慨。

    据悉,从开封大规模启动旧城改造开始,“限高15米”就成为一条铁律。历届开封市委、市政府坚持古城保护的理念始终如一,并成立了专门的规划管理委员会,建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各部门协调一致的规划实施保障体系,注重建立长效机制,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不搞“换一届领导、改一次规划”,力争做到不留败笔、不留遗憾。多年来,无论城市改造的成本多高、难度多大,为了保持古城的总体风貌,开封老城区新建筑始终未曾突破15米的天际线。

    城墙是开封人的骄傲,更是国宝。是国宝,就要让它焕发昔日的风采。为了维护开封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总体风貌,从1994年开始,开封市本着“不改变文物原状”和“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古城墙进行科学修缮。按照文物保护部门的规划,陆续恢复西门(大梁门)、北门(安远门)、小南门(新门)3座城门。

    近年,开封市委、市政府从保护国宝、恢复城墙原貌出发,兴资维修,决心让古城墙焕发新的生机。开封市本着“全面控制、重点保护”的原则,从规划入手,着手谋划开封城墙保护的长远大计。2008年11月,《开封城墙保护规划》终于得到国家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批准。按照《开封城墙保护规划》,开封市分三期实施城墙维修加固工程,第一期修缮南城墙,第二期修缮西城墙及北城墙,第三期修缮东城墙。同时,为配合城墙本体修缮,开封市进行了周边环境整治及绿化工作,并整治了护城河。

    经考古发现,在古城开封的地下,有上下叠压着6座城池构成的“城摞城”奇特景象。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北宋东京城。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王三营告诉记者,北宋东京城遗址位于今开封市区地下,距地表8米~10米。新郑门为北宋东京城外城西墙偏南的一座城门,是御用出行的四个正门之一。为探索北宋东京城遗址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新形式,2012年3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开封市开始对新郑门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并计划依托该遗址建设大宋文化博物馆。该遗址考古发掘共布探方30个,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发掘深度4米~8米。在新郑门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区内,探方最深处距地表8米左右,先后发掘两层淤积层和5层不同时期的文化层,发现并清理了宋、金、元、明、清不同时期的大量遗存。目前,新郑门遗址的发掘正在全力进行,未来会以全面认识新郑门全貌、深入探索东京城的城门及城墙建筑形制,填补北宋东京城考古的空白。

    在城市化迅速推进的当下,开封老城区仍保持了完整的城市格局和文化肌理,拥有着“城市格局悠久、文物遗存丰富、古城风貌浓郁、北方水城独特”的显著特色。这是开封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开封最重要的发展资源。

    文化传承赓续城市文脉

    城市风格是一座城市的名片,彰显了城市的特色。一座没有特色的城市,是平庸的城市,是没有灵魂的城市,也是没有吸引力、竞争力和生命力的城市。长期以来,开封一直没有明晰的城市风格,这与其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极不相称。广大开封市民一直盼望开封能形成自己的城市风格,开封的城市建设显示出自己独特的地方。

    具备雄厚软实力的八朝古都开封,以宋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在中原乃至全国具有独特性、唯一性。中原文化的诸多元素大多始于宋代或兴于宋代。宋文化上承汉唐、下启明清,是中华文化的主干。

    开封是宋文化的发源地,而宋文化是开封的骄傲,是开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开封宋文化特色明显,宋都御街、清明上河园、大相国寺、包公祠等有效突出了开封宋文化的形象。极具宋代特色的观光景点古朴典雅,与碧波荡漾的包公湖、龙亭湖、铁塔湖和古城墙交相辉映,形成了以宋代建筑为主,宋文化氛围浓郁,具有“北方水城”美誉的大宋旅游景区。这些具有不可替代性,对国内外游客来说具有绝对的吸引力。

    如何挖掘好这方宝藏,让古城的文化得以传承?2014年2月,政府工作报告给出了答案。报告在今后五年的预期目标“文化开封建设彰显新特色”中提出,“基本完成老城区改造,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外在古典、内在时尚、宋韵彰显’的‘新宋风’城市风格逐步形成”。在2014年政府工作中提出,“严格执行城市总体规划,加大古城风貌保护力度,加快城区企业‘退二进三’‘退城进园’,保护好传统街区,传承好古城文脉,着力打造‘外在古典、内在时尚、宋韵彰显’的新宋风城市风格”。开封市领导关于“新宋风”城市风格的论述,聚焦了社会各界的目光。

    开封市委书记吉炳伟曾多次指出,“新宋风”城市风格就是要借鉴宋代建筑的文化精髓及传统建筑的形式、符号,运用现代建筑语言,体现古城开封文化特色、地域特色及时代特征。宋代建筑的文化精髓,传统建筑的形式、符号,现代建筑语言,文化特色,地域特色,时代特征是“新宋风”城市风格的6个元素。“新宋风”城市风格要体现海纳百川、开放包容、坚忍不拔、生生不息的精神。

    “新宋风”作为一种城市设计理念,是对开封特定城市风格的定位,是在洞悉宋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知源求变,与时俱进。在引导城市设计和城市建设过程中,强调保护古城肌理等历史积淀,借鉴宋代城市建设的形制和建筑手法,利用现代设计语言,满足现代时尚生活的各种功能,顺应现代人的认知感、时代感和享用观。

    开封市文物局局长刘顺安告诉记者:“开封市委、市政府着力打造‘新宋风’城市风格,是开封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需要,是开封古都历史风貌建设水平达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富有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彰显开封地域文化特色相结合的完美追求。”

    在坚持“新宋风”城市风格的同时,开封市坚持保护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着力把开封建成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既注重物质文化遗产“形”的保护,又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神”的传承。

    开封市把官瓷、汴绣、盘鼓等14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保护范围,着力把清明上河园打造成全国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示范基地。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收集、整理工作,建立传承人制度,兴建了20多家专题博物馆。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是中部六省唯一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开封市以此为依托,着力打造全城一景的宋文化主题公园,着力形成与西安汉唐文化、北京明清文化鼎足而立的城市文化品牌。同时,开封市着力打造知名节会品牌,办好“两节一论坛一赛事”,把菊花文化节、清明文化节办成了国家级品牌节会,按照国际标准打造成中国收藏文化(开封)论坛。

    2015年,开封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文化+”理念,全面实施了“文化+”10个专项行动。“文化+”理念提出以来,迅速得到全国学术界和实业界的积极响应,不断掀起关注、讨论、推动“文化+”的热潮,“文化+”战略结出一系列丰硕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

    走实“文商旅”融合发展之路

    35年前,人们提起开封,想到的是“老三篇”:铁塔、龙亭、大相国寺。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开封又有了“新三篇”:清明上河园、中国翰园、开封府。而现在,“一河两街三秀”“一湖两巷三园九馆”已经成为开封文化旅游新的代名词。

    4月22日,夜幕初垂,白日喧闹的开封在灯影下演绎着一首首含蓄隽永的宋词。泛舟开封御河,来自驻马店的游客田菲看到夜幕下的古城处处火树银花、流光溢彩、水光楼影,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千年前金碧辉煌的大宋东京城重现眼前”。来到夜色下的七盛角,小桥流水情趣盎然,商铺酒肆林立,处处宋韵彰显,宛若置身千年之前的宋代。

    1992年,在国内外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为恢复开封历史水系的风貌,开封市开始动工建设《清明上河图》水系工程,成为开封水系复兴的一部分。

    1998年10月,大型宋代文化主题公园——清明上河园建成开园,把《清明上河图》和《东京梦华录》里京城的繁荣景象再现,清明上河园不仅带来了人气,更带动了开封全市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2008年4月,作为夜游开封的重要项目,开封人打造了《大宋·东京梦华》大型水上实景演出。一个节目提升了古都的人气,把开封一日游变成了两日游,留住了游客、亮出了品位、扩大了影响力。

    特别是近年,开封市以宋文化为特色、以“外在古典、内在时尚”为城市建设理念、以文商旅融合发展为模式、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不断探索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壮大文化发展力量。

    2011年,开封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提出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为了更好地让书本上的故事、传说变为现实,我市先后启动了城墙修复工程、水系工程、城摞城遗址博物馆工程等一批重大文化旅游项目。2013年,大宋御河水上旅游项目成功启动,《千回大宋》等大型演出也如火如荼。我市深度挖掘宋文化资源,狠抓文化项目建设,促使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产业优势转变,特别是以文化产业项目为带动,实现文化发展的大突破,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

    书店街因经营书籍字画、文房四宝闻名。综观中国历史上以“书店”命名的街道,国内仅此一家。书店街整修和文化提升工程完成后,走进书店街,犹如走进遗存千年的书院,又像走进古色古香的画廊。同时,开封市下大力气、动大手术、投大资金,推进鼓楼复建及街景整治工程,让开封鼓楼大放异彩,打造了古典时尚的风雅街区。

    湖面6000亩的开封西湖,集防洪、除涝、灌溉、城市生态用水、生态景观及城市生活用水等综合功能于一身。开封西湖西岸细白如银的沙滩,面积约3万平方米,沙滩视线开阔,脚踏细沙,舒爽怡人。开封西湖水幕表演是中国首个超大型折叠装置的喷泉,以“古都童谣”为主题,以折扇、明月为背景,结合光、声、电等技术,让开封各种文化元素尽收眼底。开封西湖东岸规划建设了13处园林古建,占地面积约300亩、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复建有北宋时期的魁星阁、琼林苑、宴宾楼、西院等。开封西湖成为市民和游客休闲、游玩的好去处,成为开封市新城区一颗璀璨的明珠。

    2016年,全市接待游客5080万人次,增长13.1%,旅游综合收入398.6亿元,增长62.6%。

    城市因文化而美丽,文化因创新而永恒。在“文商旅”融合发展上,开封市逐步形成了以文化为魂、旅游为体、商业为力,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文化、商业、旅游一体发展模式,推动了文化的旅游化、旅游的文化化、文化旅游的商业化。实现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古典和时尚相映生辉,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助推各种服务业的发展。

作者:康冀楠 通讯员:刘纯金
(责任编辑:徐鹏)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
    评论表单加载中...
    正在加载评论列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