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血脉,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是一座城市乃至国家的“金色名片”。对于开封而言,文物遗存不仅是古都开封的历史记忆,也是文化开封的传承基因。
近年来,开封市以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为契机,将文物保护工作作为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重要内容。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态度,深入挖掘和系统阐发文物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的文物保护工作,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扩大开封古都文化影响力、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让历史折射出新光芒
三月的古城,暖意悄然而至。柔和的阳光洒在御龙湾明代遗址的地砖上,斑驳而沧桑。然而,就在不久前,这里却被泥土掩埋着,长满了荒草。
很多人对古代开封人的日常生活感到好奇,是《东京梦华录》所描绘的梦幻之境,还是《清明上河图》中的一揽芳华?随着御龙湾明代遗址发掘的推进,考古人员为我们揭开了层层面纱。错落有序的房址,质朴的木床、木桌、木门、铁锅,精致的瓷碗、瓷盘、铜镜、灯台、瓷香炉……遗址内大量出土的器物生动描绘了近400年前开封人家的真实生活图景。
御龙湾明代遗址位于开封市解放路卧龙街段东侧御龙湾小区内。去年4月,在该小区北部挖掘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在距地表约6米深的坑底发现砖瓦、瓷器残片等物品。后经考古发掘证实,该遗存为一处明代建筑遗址,并抢救发掘出德化窑达摩像、“冯太华造”四乳八禽铜镜等一大批珍贵文物。
深厚的历史文化在不断沉淀的同时,也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物。正因为如此,多年来在这片热土上,伴随着一次次考古发掘,伴随着一件件珍稀文物的出土,一道道通往历史的大门渐渐开启,一个个先辈留下的谜团正逐一解开。
由于多次经受黄河洪灾和泥沙掩埋,开封地下叠压着战国至清代2000多年间的6座城池,且均沉睡于开封城下。1981年,开封市园林部门在湖底清淤时,意外发现许多残砖碎瓦,后经考古发掘证实,这些残砖碎瓦是明代周王府遗物。随后,一场大规模的考古工作从此拉开帷幕。历经20多年的考古发掘,2002年,我国考古学家宣布,在古都开封地下3米至12米处,上下叠压着6座城池,其中包括3座国都、两座省城及1座中原重镇,形成了“城摞城”的奇特景观。
为重现开封“城摞城”历史奇观,开封市2012年正式启动开封“城摞城”新郑门遗址项目。目前,新郑门遗址考古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清理深度最深处已超过8米,先后发现两层洪水淤泥层和5层不同时期的文化层,清理了五代、宋、金、元、明、清不同时期的大量文物及考古遗存,直观展示了开封“城摞城”历史奇观。而此次我市御龙湾明代遗址发掘工作顺利完成,不仅使地下文物免于破坏,为开封城市历史研究提供难得的资料,而且为开封“城摞城”现象的研究增添了证据。
在新郑门遗址发掘现场,记者看到该遗址规划建于遗址区域以上,完全依照北宋新郑门形制恢复主城门及城墙部分。采用现代的玻璃、钢材等材质,打造富有特色的遗址博物馆。遗址博物馆项目的定位,是将开封“城摞城”新郑门遗址打造成集遗址保护、科研、教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封“城摞城”文化体验地,充分展示了开封“城摞城”文化、城门文化魅力。
“发掘文物、保护文物、利用文物,让更多人了解历史,也让更多的人认识我们的家乡。”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王三营说,所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对于文物来说更是如此,留得住文物才能记得住乡愁。
- 开封,是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 2017/3/17 9:10:29
- 东京艺术中心把“开封人的待客厅”做成城市名片 2017/3/15 15:06:41
- 开封市完善监管机制 优化旅游消费环境 2017/3/14 10:13:57
- 开封:2017年“倡导文明旅游、致敬文明使者”活动启动 2017/3/14 9:58:01
- 开封:项目建设快速推进 转型升级铿锵前行 2017/3/14 9:5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