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动态 >> 地市信息 >> 正文
“丝绸之路”从历史中走来之抓住开封发展重大机遇
http://www.hnta.cn 2014/7/10 10:13:45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
    核心提示

    国家关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提出,为开封市全面提高经济外向度、实现开封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开封市在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既要抢抓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又要学会借力登高,成为经济带上的一颗耀眼明珠。

    看准优势 借力发展

    在陇海铁路线开封段,一列列火车飞驰而过,载着货物、旅客,带来世人对古都的向往,带去古都人民的希冀。全线通车60多年来,陇海铁路成为中国东西交流的大动脉,对开封的建设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古代的“丝绸之路”连接了东西方文明,开辟出一条黄金通道。如今,国家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倡议,再次引发关注热潮。

    “这对于开封而言,是个难得的发展新机遇。开封作为有着丰厚历史底蕴的城市,有望成为经济带上的耀眼明珠。”7月2日,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苗长虹告诉记者。

    的确,和其他城市相比,开封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经济文化优势。主动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就要学会利用这条“路”。对开封来说,就要利用好新欧亚大陆桥,利用好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航空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及速度经济时代,航空运输已成为“第五冲击波”,航空经济正在成为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促进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

    “毫无疑问,开封将在打造郑州航空港区主导产业、完善产业配套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大量外地优势资本进驻郑州航空港区,也为开封提供了一个借力发展的好机遇。”开封市发改委王玮告诉记者,国家把第一个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放在河南,更多考量的因素应该是区位优势。而且,航空港代表最先进的交通和流通方式,能有效提高我市经济的外向度。

    在王玮看来,开封借力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最重要的是带动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借力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能够促进开封市产业结构快速升级。航空港区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云集,会带动开封的经济结构由传统向现代转化,进而提升开封产业结构的层次和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换代。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将进一步巩固开封市在中原经济区中的核心地位,为开封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机场作为高速交通体系中最重要的节点,能促使生产、技术、资本、贸易、人口各种资源在航空港相邻地区及空港走廊沿线地区聚集,促进开封与其他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对接交流,这也为开封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拓展了新空间、提供了新的支撑点。实验区的建设所带来人才、高新技术、资金等资源也必将流入作为主体区的开封。此外,实验区的建设将进一步优化开封环境,对开封市缓解交通,美化环境,完善服务体系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王玮说。

    “‘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开封带来了一个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新契机。郑欧国际班列的常态化运行也为郑州构建国际陆港,发展公铁联运、海铁联运、空铁联运打下了坚实基础,预示着开封的美好发展前景。大融入、大借力一定能够实现开封大发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开封市政协委员王建松对开封的发展充满信心。

    目前,开封市经济发展速度已连续5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持续位居全省前列。在开封实施的工业强市战略、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中,毗连省会城市的优势愈显突出,向“新兴副中心城市”迈进的步伐将逐步加快。

    做“新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名城

    站在历史的新起点,开封将以怎样的定位融入这一重大战略中?开封市市长吉炳伟掷地有声:开封要走一条“文化之路”。

    吉炳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既是一个经济带,也是一个文化带。“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不仅会促进贸易交流和物流发展,同时也必将给文化传播带来更多机遇,“开封将充分发挥历史文化优势,打好文化牌,唱好文化戏。文化是软实力,经济是硬实力,文化软实力可以转化为经济硬实力。文化这台戏唱好了,可以带动开封经济发展,带动开封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作为八朝古都,开封有着无可比拟的厚重底蕴和文化优势。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八朝古都、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开封市在文化资源的丰富性上是毋庸置疑的,东京作为北宋时期最繁华的大都会,体现了完整的北宋文化,闻名世界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当时繁荣景象的历史见证。开封具有“城市格局典雅,古城风貌浓郁,文物遗存丰富,文化积淀深厚”的显著特点,文化资源不仅丰富,而且一脉相承、没有断带。

    正如吉炳伟市长所言,开封市的文化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为5.6%,远远高出全国水平,文化产业在开封具有较好的发展势头,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朝阳产业。

    在这方面,开封市近年来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和特点的文化发展路子,盘活优势资源,打造文化强市,既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也改变了城市面貌和形象。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以曾在马年春节期间两度被央视直播的小宋城为代表的开封文化项目,引起了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的全国政协委员的关注。

    小宋城汇聚了各式各样的开封小吃,小桥流水,蓝天白云,别有洞天,被誉为“开封市民的待客厅”和“开封文化旅游新地标”。七盛角商业街古色古香的宋式建筑把“外在古典、内在时尚、宋韵彰显”的开封“新宋风”城市风格演绎得淋漓尽致,成为以宋文化为主题,以中原民风、民俗为内涵,集文化体验等功能为一体的民俗文化休闲街区。清明上河园、龙亭公园、铁塔公园等处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按一景一策的原则进行提升,着力彰显浓郁宋风宋韵,再现盛世的繁荣景象。

    与此同时,御河水系、鼓楼复建和《大宋·东京梦华》实景演出等一大批文化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在世人眼前,中国开封菊花文化节、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等节会活动吸引着八方宾朋,而这正是开封市立足宋文化优势、壮大文化产业、升值文化品牌、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一个又一个坚实举措。

    如今,每逢节假日,外地游客从四面八方涌入古城,在欣赏古城美景的同时,也能亲身感受浓郁的文化氛围。2013年,开封市全年旅游接待量达499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7.8亿元,开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连续3年居全省第一位。

    吉炳伟指出,开封不但要唱好文化保护和传承、文化发展和文化产业化这两台戏,更要唱好文化交流与创新这台戏。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封完全可以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来传播中原文化,“丝绸之路经济带”给了开封新的机遇。

    近年,开封市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不断取得新成绩。在清明上河园每年举办的木偶节和秋千大赛等吸收了很多外来元素,开封杂技团常年赴世界各地演出。2013年,开封还与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以色列莫茨金市缔结为友好城市,开封市长吉炳伟亲自率团赴以色列进行了友好访问,双方在旅游、古迹保护、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强了合作。

    如今,开封的文化软实力正在转化成经济硬实力。在2013年上半年的《中原经济区竞争力报告》、《中原经济区发展指数》发布会上,开封的文化竞争力位居全省第一。一座文化要素集聚、文化生态良好、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创新活跃、文化英才荟萃、文化交流频繁、文化生活多彩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正在中原大地上崛起,也必将成为“新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名城。

    让北宋“丝绸之路”的东起点再亮起来

    历史上,开封是一个开放和包容的城市,书法、绘画、民俗、戏曲、诗词等在北宋时期达到巅峰,并通过“丝绸之路”向外传播,外来文化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开封。

    “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一个节点城市,开封一定要在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挖掘历史文化,加速要素集聚,促进融合交流,让北宋‘丝绸之路’的东起点再亮起来。”在人民日报社举办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媒体合作论坛中,开封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秦保强的发言让人们的目光再次投向开封。

    位于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枢纽,开封在促进中国与欧亚各国的物质文化交流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再次将开封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正如秦保强所言,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仅有利于加快我国中西部内陆地区的开发开放步伐,还将为沿线城市的转型跨越发展带来发展机会,为开封全面提高经济外向度、打造经济升级版提供重大历史机遇。

    然而,打铁还须自身硬,历史机遇已经摆在眼前,能不能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更需要自身的努力。面对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开封市将围绕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河南省新兴副中心城市三大定位,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以综合交通体系为保障,以产业对接合作为支撑,着力扩大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能源、产业等经贸合作,着力深化文化、旅游、科技、教育等人文交流,为全面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近年,开封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几年位居全省前列。今年前5个月,有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居全省第一,其中开封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5%,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2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比增长24.3%。

    开封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将为“丝绸之路经济带”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一个外在古典、内在时尚、宋韵彰显、亲切温润的文化开封也将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带来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企业摩拳擦掌向西行

    从呼啸西行的郑欧国际班列携带着数十节集装箱冲出国门的那一刻起,大家的目光就被它吸引。它不仅实现了东西方交流的大发展,而且给我国许多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短短数月间,郑欧国际班列就由每月一班发展为每周一班乃至两班的常态化运营,这一速度令各方吃惊,也凸显郑欧国际班列强大的市场支撑以及未来的无限潜力。作为郑州的近邻,开封众多企业纷纷摩拳擦掌,搭乘这列开往新纪元的列车。

    记者从开封市商务局了解到,除了日韩、美洲市场之外,欧洲各国是开封一些工业企业的重要销售市场。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郑欧国际班列开行给公司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7月3日,开封市新区一家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生产的机械设备不仅体积大,而且重量还很重,所以出口运输是我们考虑的最大问题。我们的产品以前都是走海运,先通过公路运输到港口,不但运费高,到了港口还要等周转泊位,非常麻烦。从上船到欧洲客户收到货,需要35天左右。如今,郑欧国际班列不论在时间还是费用上都有着相对大的运输优势。”

    开封特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耐火砖和尖晶石在荷兰、比利时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氧化铝微粉则在意大利市场很受欢迎。开封市商务局国际部相关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们目前走海运到欧洲需要一个月左右,如果使用铁路运输,时间上能缩短一半。这不但给企业争取到半个月的生产时间,而且避免了因为市场、经济、汇率等诸多因素变化带来的损失,加大了现金流的周转率。未来,我们会和郑欧国际班列进行合作。”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给开封市服务业带来的机遇是显而易见的。”7月6日,导游吴茜谈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给开封带来的机遇,高兴地告诉记者。她表示,“丝绸之路”之所以具有持久魅力,不仅在于它是一条商旅贸易通道,更在于它是一条文化交流通道。而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将成为助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载体,“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可以为开封带来更多的国际游客。而国际旅游素有“和平使者、友谊桥梁、亲善动力”的美誉,可以使旅游者加深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理解,促进对社会多元化的认同,进而把文化要素转化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软实力。

    市民期待开封新跨越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不仅为政府部门所关心,同时牵动着广大开封市民的心。市民陈俊彤一直关心着开封文化产业的发展。当得知国家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后,陈俊彤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在这一宏伟战略中,开封有着难以比拟的优势,开封的历史和文化也是独一无二的。这几年,开封的文化产业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作为一名开封市民,我切身感受到我们城市的定位越来越清晰,我们的发展道路越来越宽广,我衷心希望开封有更多、更加具有国际视野的文化产业项目,提升我们城市的软实力,助推开封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加快向河南新兴副中心城市迈进的步伐。”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开封发展的又一次重大历史机遇。”网友“梦回千年”在博客中写道,“‘丝绸之路’是一条文明对话之路,也是一条和平合作之路,对世界文明发展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开封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中,加强文化沟通,促进民心相通,开封责无旁贷。开封应该利用独特的地缘优势以及深厚的文化吸引力,和沿线城市一起合力传承丝路文明。”

    “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仅是一条流淌着“黄金”的财富之带,更蕴涵着一个城市开放、包容的独特气质。如今,新的画卷已经打开,开封这座千年古都的复兴之梦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作者:岳蔚敏 通讯员:单佳伟
(责任编辑:徐鹏)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