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动态 >> 地方采风 >> 正文
襄城县转变发展,做强做大旅游产业
http://www.hnta.cn 2010-8-25 16:30:51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

    “旅游业是一大优势、一大支撑、一大后劲”,省委卢展工书记这句言简意深的话令襄城县干部群众倍受鼓舞,信心大增,决心以此为动力进一步掀起发展旅游业的新高潮。近年来,襄城县委、县政府坚持科学发展旅游,积极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大力实施“旅游立县”战略,突出旅游项目建设,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创新旅游宣传促销手段,强化打造旅游品牌,全县旅游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目前全县旅游景区(点)5家,拟申报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家,旅行社4家,在建星级宾馆3家,旅游接待单位16家。
    一、转变观念,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2009年以来,襄城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启动“旅游立县”战略,决定把旅游业作为襄城经济的支柱产业进行培育,从而掀开襄城旅游发展的崭新一页。一是从领导力量上加强。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崔国欣同志为组长、县长苏建涛同志为常务副组长的“旅游立县”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导和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同时,制定定期议事协调、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督办问责等制度,推动旅游立县战略的实施。二是从经营体制上改革。积极开展旅游景区开发体制改制,实行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与经营权三权分离,紫云山、首山乾明寺景区经营权成功转让,由2家资金雄厚的企业接管,河南省紫云书院文化旅游公司负责开发经营紫云山,许昌市乾明旅游投资有限公司负责开发经营首山乾明寺。三是从开发项目上突破。县委、县政府将紫云山风景区、襄城国际大酒店、乾明寺、毛主席纪念馆、文庙开发建设纳入县重点建设项目,将创建“中国旅游强县”、景区创A、百宁岗五岳庙景区开发等纳入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并明确责任单位加快推进。
    二、转变产品,培育“烟叶、民俗、生态”三张名片
    旅游业的竞争实质就是旅游品牌的竞争,只有优质特色的旅游品牌才能在竞争中取胜。襄城人认识到,襄城旅游开发必须在“烟叶、民俗、生态”特色旅游资源上做文章,增强襄城旅游的磁场,用特色品牌吸引人。一是实施规划先导。县委、县政府按照发展大旅游、开拓大市场、形成大产业的思路,优先安排规划资金,聘请河南大学制定了《襄城县旅游总体策划》,提出旅游发展目标。聘请上海同济大学编制完成了《乾明寺建设规划》、《紫云山建设规划》,做到了规划先行、有序推进。二是推动文化晋级。大力实施旅游品牌战略,提升襄城文化知名度,成功申报“中国烟草文化之乡”、“中国烟草文化研究基地”,青冢寺、全国第一县级档案馆(戏楼)、紫云书院、台王遗址等晋升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民间舞蹈“仙鹤送印”被录入许昌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白塔寺武校连续多年出访马来西进行文化交流。三是开发特色产品。依托“中国烟草文化之乡”品牌优势,建设金襄烟草旅游线路,投资120万元对毛主席视察襄城纪念馆设施进行了改造,展馆重新装修、布展,成为许昌市第一家红色旅游景点。拟投资2000万元建设“襄城县博物馆”,利用声光电等现代技术全面展示襄城烟草文化;许昌市乾明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按照4A景区标准,投资1.2亿元开发首山乾明寺景区,对寺内外建筑进行了修缮恢复,完善道路等基础设施,不久“中州第一禅林”将再现辉煌;河南省紫云书院文化旅游公司投资3亿元开发紫云山风景区,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5100万元,紫云书院、明镜桥、广业亭、崇德亭、望龙亭等主体完工,游客服务中心主体竣工,下半年计划申报4A级景区。目前,其它景区供水、供电、通讯、餐饮等配套服务设施也不断完善,深受广大游客青睐。
    三、转变要素,提高旅游产业综合效益
    旅游业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只有完善的“六要素”,才能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增加旅游产业收入。一是升级“吃、住”档次。出台优惠扶持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旅游,浙江客商投资1.2亿元建设襄城广城和大酒店,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8600万元,计划年底前投入使用。按照四星级标准,乾明寺游客服务中心、名仕大酒店等正在建设,这些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对于加快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二是提升“行、游” 环境。将县域主要道路、景区通往外界道路全部纳入景观道路建设范围,提高公路等级,改善路面质量,目前主要旅游区间方便快速的旅游通道基本形成。同时,主要通道沿线旅游标志、交通标志、公共图形标志年底前将全部设置到位。三是丰富“购、娱”内容。以旅游文化活动为载体,推出白塔寺武术表演和歌舞会等具有襄城文化特色的娱乐节目,举办中州首山乾明风筝节、三月三五岳庙会、樱桃节等旅游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旅游内涵,提高了襄城知名度。不断加大旅游商品的开发,开发出葛仙紫金葫芦、紫云山竹茶叶、红石制器等旅游商品,进一步拉长旅游产业链条,发挥旅游业综合带动性强的优势,推动全县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作者:王旭升 通讯员:胡春明
(责任编辑:远红)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