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动态 >> 地方采风 >> 正文
禹州市:建设钧瓷文化旅游试验区 打造休闲体验旅游目的地
http://www.hnta.cn 2010-8-25 16:29:33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

    近年来,禹州市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旅游企业为抓手,以提升旅游产业化水平、实现旅游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景区建设标准化、旅游管理规范化、旅游品牌特色化、城市功能配套化为重点,通过强化行业管理,加强市场营销,推进体制创新,加大政策扶持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措施,塑造了禹州旅游独具特色的品牌形象,提升了禹州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基本情况
    禹州是一个集夏禹文化、钧瓷文化、中药文化、自然山水风光、众多名人故里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胜地。禹州独特的地质地貌环境、陆地水文环境、气候条件和生物环境为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背景,而深厚历史文化积淀又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据旅游资源普查结果显示,现有旅游资源单体506个,包括了八个主类中的全部类别,其中自然类150个,人文类356个。以神垕古镇、宋钧官窑遗址为代表的钧瓷文化旅游资源在全世界享有盛誉,以颍河景观带、森林植物园、大鸿寨、逍遥观、周定王陵、画圣故里为代表的生态休闲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区域独占性很强,此外,丰富的黄帝文化、夏禹文化、具茨山文化、中医药文化等特色旅游资源同样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总的来说,禹州的旅游资源类型全、数量多、分布广、品位高,区位优势明显,且部分具有独特性和垄断性。
    近年来,禹州依托资源优势,创新发展思路,强化工作措施,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目前,旅游资源普查和旅游总体规划及部分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已经完成,已建成7个旅游景区(点),并且规划建设了神垕古镇、钧官窑址博物馆等11个旅游项目,星级酒店、旅行社、旅游车队、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等旅游服务企业达到25家,并有多家KTV、戏曲茶座、西餐厅、特色小吃等旅游娱乐餐饮配套设施,旅游从业人员1000多人。另外,通过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加强景观道路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综合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为发展旅游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统计,全市年游客接待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连续数年保持在15%以上的增速,2009年分别比上年增长27%和48%,旅游经济在GDP中的比重逐年增加,正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并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领导重视,坚持政府主导型的旅游发展方针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禹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市委常委会议专门听取了旅游工作汇报,市政府常务会议也多次专题研究旅游工作。今年年初,市委、市政府召开了高规格的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对今后旅游产业的重点工作进行专门部署。3月份,按照省、市有关意见要求,下发了《中共禹州市委、禹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今后禹州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具体措施和保障机制。二是工作机制健全。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多方参与”的旅游发展工作机制,成立了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委员会主任,分管领导担任副主任。设立委员会办公室,建立定期议事协调制度、目标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督办问责制度,及时协调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三是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力度到位。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的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对旅游重点项目、宣传促销、招商引资等方面的补助和优秀旅游企业和涉旅乡镇奖励。国土、教育、科技、水利、林业、城管、环保、体育、文化、宗教、税务等部门也制定了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
    (二)坚持规划先行,形成完善的旅游规划体系
    一是坚持高起点、大手笔。委托中科院旅游规划与设计中心对旅游业总体发展规划进行修订,并对神垕古镇、逍遥观、大鸿寨、定王陵等景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进行编制,并邀请省旅游局、许昌市旅游局领导以及多位旅游专家和本地专业人士参与评审论证。二是规划充分体现了地方特色和优势。旅游规划根据地理位置、资源特点,确定了强力打造“钧瓷古镇文化游、历史文化古迹游、生态休闲度假游、中医药文化游”四大旅游品牌,从系统全局和整体出发,即着眼于旅游规划对象的综合整体优化,又正确处理了旅游系统的复杂结构,充分体现了禹州地方特色和优势。三是强化旅游规划管理。建立严格的执行、监督、检查制度,维护旅游规划的权威性。所有旅游开发建设项目都必须按照先规划、再评审、后建设的原则,坚决杜绝了私自开发、无规划或者不按规划建设等现象。四是不断修订完善旅游规划。根据全市旅游产业发展需要,今年确定了由市旅游局负责对《禹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进行修订,由各责任单位具体负责区域性旅游规划和专项旅游规划的修订完善工作。通过各类旅游规划的不断修订完善,为科学有序地组织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依据,逐步理清我市旅游业的发展思路,明确产业的发展方向。
    (三)加快资源开发,打造精品旅游景区
    一是突出抓好项目建设,推动结构优化升级。切实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和突破口,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力以赴突出抓好旅游项目建设,切实以旅游项目夯实旅游产业发展后劲,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目前全市规划实施旅游项目11个(其中续建项目7个,新建项目4个),总投资超过15亿元。同时,建立了《禹州旅游项目库》,在加大项目申报力度,争取上级专项资金的扶持的同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通过探索融资新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形成多元化的项目投资格局。二是创建A级景区,全面提升档次和品位。各旅游景区以创建A级景区为切入点,严格按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开展得富有成效的创建工作,通过景区环境整治、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加强管理培训等一系列措施,使景区的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得到明显的改善和提高。2007年,钧官窑址博物馆被评定为国家4A级景区,森林植物园、大鸿寨被评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三是积极开发旅游产品。结合各旅游景区特点,并根据市场需要,聘请高水平旅游专家策划包装旅游产品,进一步丰富我市旅游产品的种类。充分发挥乡村生态秀美、民风淳朴的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和景区发展“农家乐”旅游,积极推进“旅游富民”工程。四是深入挖掘旅游资源。通过后备旅游资源调研活动,研究指定出了一整套具体的开发建设、线路安排、景观设计、基础设施建设方案,为今后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可靠依据。
    (四)以创建工作为抓手,完善城市旅游功能
    通过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积极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了城市品味,树立了城市良好形象,完善了城市服务功能,提高了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我市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先后建成永登、郑石高速(禹州段)等一批道路交通工程,缩短了与机场、铁路的路程,实现了对外交通高速化。完成了颍河整治,建成禹州市图书馆、科技文化中心等大型城市公用场馆。城市交通(标识、标牌、标线)、通信、水电等公用设施短缺矛盾基本解决。二是不断改善旅游环境。集中开展了城乡环境整治工作,切实加大了城区卫生环境、交通经营秩序和城乡结合部的环境整治力度,城乡环境、交通秩序、社会治安、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按照净化、绿化、硬化、美化、亮化标准,大力开展S237线禹州段、禹神公路等7条景观道路建设工作,打造生态绿色长廊。三是旅游配套服务日趋完备。加强旅游星级厕所、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完善干线公路、城市出入口、车站和通往景区公路的各类标识标牌。开通了市区至森林植物园、大鸿寨、逍遥观、定王陵等景区的旅游公交,完善了导游服务系统。
    (五)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区域合作
    坚持“边开发、边宣传”的原则,大力实施旅游品牌营销策略,有针对性地加大城市形象、旅游品牌和精品线路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宣传促销手段,丰富景区旅游内容,增加旅游附加值,来禹观光人数和旅游咨询逐渐增多,禹州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一是借“势”造市,利用节庆活动进行宣传。迄今为止,我市已举办了七届药王孙思邈医药文化节、六届钧瓷文化节,充分展示我市悠久的钧瓷文化和中医药文化,提升禹州知名度,以节会促进旅游,以旅游带动节会。此外,我们还利用大鸿寨红叶节、植物园彩灯庙会、桃花节等节庆活动,组织来宾赴景区观光旅游,通过一系列主题鲜明的节庆活动宣传禹州的“生态休闲”品牌。二是加强交流,积极开展区域旅游合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全市景区参加各类旅游交易会,积极开展旅游宣传推介会和旅游宣传促销活动。特别是组织开展了钧瓷文化神州行、台湾行、港澳行活动,积极在海内外宣传了钧瓷文化旅游品牌。加强与郑州、洛阳、开封、平顶山、南阳等周边区域合作,联手打造跨区域的旅游线路,进行捆绑宣传。先后邀请了省内外多家旅行社到禹踩线,大力开展旅游推介活动,既提升了宣传效果,又加强了区域的旅游交流合作。三是丰富载体,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宣传。通过《大河报》、河南电视台《旅游》栏目等优势媒体宣传禹州旅游活动和旅游资源,组织编辑了《禹州旅游》画册、地图等宣传资料,建立了禹州旅游网站,举办了“谁不说俺家乡好”有奖征文和禹州风光摄影及绘画等比赛,吸引更多人关注禹州旅游。另外,我们还正在策划拍摄禹州旅游风光宣传片和电视连续剧《钧瓷》,借助媒体的优势作用塑造和提升旅游品牌形象。并聘请知名旅游策划专家对禹州旅游进行高水平的宣传营销策划,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符合禹州自身特色的旅游宣传营销策划方案。
    (六)完善旅游要素,不断壮大产业规模
    一是提升旅游接待能力。以满足游客“食宿”需求为目标,积极开展星级饭店评定工作,指导“农家宾馆”进行规范化建设,同时在市区规划了旅游餐饮中心区和美食街区,大力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全市现有星级旅游饭店5家,待评星级饭店2家,已建成营业并符合申报二星级以上条件的酒店5家,农家宾馆近百余家,并有多家KTV、西餐厅、戏曲茶座等休闲娱乐餐饮设施,基本形成了高中低档相结合的旅游接待体系。二是开发特色旅游商品。积极扶持和引导钧瓷、发制品、“三粉”、中药材等具有地方特色和代表性的旅游商品开发,加强对旅游商品开发、生产、销售的指导。近期我们将在原来2家旅游产品定点生产企业的基础上,指定公布一批旅游产品定点生产厂家,同时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各种社会经济实体积极从事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有重点地培育一批品牌旅游商店。三是 强化旅游行业管理,狠抓旅游安全。切实加大了各项旅游法规条例的贯彻落实力度,通过强化旅游行业管理职能,完善旅游质监体检和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形成长效管理机制,积极推进旅游行业自律,彻底整治扰乱市场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旅游公平竞争秩序。狠抓旅游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监管,建立旅游安全防范机制,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救援体系,近年来,没有发生重大旅游安全责任事故,旅游投诉旅严格控制在0.5‰以内,旅游投诉结案率和满意率达到100%。四是加强从业人员队伍建设。目前全市拥有旅游从业人员1000多人,间接从业人员5000多人,我市根据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组织一系列从业人员培训活动,培养了一批旅游行业管理人才、旅游企业经营人才、旅游专业技术人才和旅游服务技能人才。同时,连续举办了三届导游员技能大赛并积极组织参加省市各类比赛活动,加强旅游一线人才体系建设,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全面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作者:韩萌 通讯员:胡春明
(责任编辑:远红)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