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湖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前期重要遗址,C14、释光测年结果显示其距今约9000―7500年[1] ,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西南1.5公里的贾湖村,始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初,保护区面积5.5万平方米,是一处规模较大、保存完整、文化积淀极为丰厚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
贾湖遗址呈近圆形,文化层厚1~1.5米。发现30年来,先后经历了8次考古发掘,发现重要遗迹数以千计,出土文物5500余件,及大量动植物遗骸,2001年6月,国务院将其确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确定为20世纪全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并被镌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显要位置,垂青史册。
贾湖遗址最重要的发现除世界上最早的酿酒坊外,还有世界上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乐器——骨笛,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推翻了“中国笛子西来说”和“七声音阶外来说”。贾湖遗址是淮河流域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提供了连接黄河中游至淮河中下游之间新石器文化关系的一个连接点,再现了淮河上游八九千年前的辉煌,与同时期西亚两河流域的远古文化相映生辉。
贾湖遗址的重大发现包括遗迹、遗物两部分。遗迹主要是古墓葬、房址、陶窑、灰坑等。墓葬多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向以西和西南居多,无葬具痕迹。75%的墓葬皆有随葬品,少则1件,多达66件,随葬物大多为生活实用品,其中陶器与石器较少,骨器较多。有的随葬品成组出现,如龟甲、骨笛、叉形器成组出现的墓葬有20多座,这些墓一般均较大,随葬品较丰富。男性随葬品多为石铲、石斧、骨镖、骨镞等,女性随葬品以骨针、纺轮、磨盘较多。贾湖遗址的墓地比较集中,多成片出现,有的重复埋葬出现叠压。房址大多为椭圆形,结构以半地穴式为主,多为单间,有少量依次扩建的多间房。房址内有灶台、柱洞等。窑址较小,有窑室、火门、烟道和烟孔,有的保留有窑壁和火道。
遗址出土文物数量之多,品类之盛,制作之美,内涵之丰富,为全国其它同期遗存所罕见。著名考古学家俞伟超在《舞阳贾湖》序文中写道:“贾湖遗址的发掘,可称是80年代以来我国新石器考古中最重要的工作……,对我国新石器早期遗存来说得到了迄今为止最丰富的资料”。大量文物标本证明,贾湖先民已掌握了房屋构筑、制陶、磨锯、钻孔、渔猎工具制做、稻作农业、酿酒、人工养殖等多种技能。贾湖遗址的发掘及大量珍贵文物的出土,对研究八、九千年前贾湖部落的经济结构、人类体质、技术工艺、聚落形态、宗教与音乐文化等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对研究中原地区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稻作农业起源、音乐起源、酿酒起源、原始宗教与卜筮起源、原始契刻与汉字起源、全新世气候与环境的演变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提供了重要线索。
贾湖遗址是淮河流域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提供了结合黄河中游至淮河中下游之间新石器文化关系的一个连接点。
贾湖遗址发掘,再现了八千年前人类生活的景象,被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被镌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显要位置,彪炳千秋。独有的特征,研究者称为“贾湖文化”。贾湖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第一个具有确定时期记载的文化遗存,是“人类从愚昧迈向文明的第一道门槛”。
(作者:网络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