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法制报》我省旅游业转型升级亟须法制保障
http://www.hnta.cn 2012-6-20 16:01:08 来源:河南法制报 点击:次
首席记者/文图
转!转!转!规律所定、形势所需,群众所盼、发展所系。旅游业转型升级,时不我待。
6月12日,在南召召开的全省人大民侨外(旅游专题)工作座谈会聚焦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这次座谈会,目的就是要通过持续给力,不断促进我省旅游业的大发展,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储亚平说。
与省人大常委会以往召开的座谈会有所不同的是,此次18个省辖市的人大常委会民侨外工委有关负责人以及旅游局长悉数到场,还邀请部分省旅游服务质量监督员与会,围绕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工作交流经验。
出席会议的副省长张广智说:“这次座谈会不仅是人大工作方式的创新,也是对政府工作监督方式的一种创新。通过深入调研、深入研究,才能更有效地督促政府的工作、监督政府的工作。这次全省人大民侨外(旅游专题)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对推动河南旅游事业发展,会非常给力。”
目前我省旅游业转型中面临的问题,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一是体制机制不顺,二是资金投入不足,三是产业外向度不高,四是市场主体不强。
河南省旅游局局长范修芳
在推动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中,大项目开发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但从总体上看,我省旅游的大块头项目仍相对较少,主要原因还是旅游投融资的渠道较窄。
因此,各级政府应综合考虑当地经济发展,适度加大对旅游的投入,改善投资环境,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切实把旅游投融资渠道延展拓宽,为旅游业发展注入持续不断的动力和活力。
旅游服务水平的升级和旅游产品的换代,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两个主要方面,旅游产品的换代是其核心和基础,而产品升级换代的关键是把点做亮、把线拉长、把面拓宽。只有努力打造复
合型、综合型、创新型、休闲型的旅游产品,才能满足不同层次的旅游需求。
另外,还要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做大做强旅游市场主体。旅游企业是旅游市场的主体。
目前,我省旅游企业相对小、散、弱,全国32家旅游上市企业中,我省至今没有一家,全国旅游企业前20强我省也没有一家。
A
旅游业,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该占有怎样的位置?
让我们先来看看一组数字:“十一五”期间,我省旅游保持了年均25%以上的增长速度,高出全省GDP增长速度10个百分点以上。旅游综合收入由2005年的800亿元增加到了2010年的2294亿元。2011年,全省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02.06亿元,同比增长22.1%。
正是看到河南旅游业发展这一迅猛势头,近年来,省人大常委会对旅游业给予高度关注。
2009年省人大常委会听取了省政府关于我省旅游业发展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2010年底又组织部分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和人大代表开展了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情况专题调研,2011年初省人大组织的“十二五”规划调研,2011年12月组织的全国人大代表集中视察,都把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主要内容。
“我省已经进入了以工业为主,向以服务业为主转变的工业化中期阶段。旅游业是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其"吃住行游购娱"涵盖了服务业的大部分领域,旅游业必将成为工业化中期的支柱产业。”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储亚平说。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民侨外工委主任王林功说,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强调,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道路,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而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拉动作用突出,囊括“行、游、住、食、购、娱”六大产业要素,能够促进一产、带动二产、融合三产,具有“承一启二”、“接二连三”的特殊作用。
据测算,旅游业涉及29个经济部门,直接和间接影响细分行业109个,因此,旅游业能够成为率先跨越部门界限、凝聚各方力量的先导产业,能够成为率先打破行业壁垒、促进“三化”协调发展的动力产业。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能够有效带动结构调整,促进“三化”协调发展。
不仅如此,当前,影响旅游消费的三大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
时间上,法定节假日、休假制度等的完善与实施,使职工年均休假时间超过三分之一;经济上,2009年我省已达到国际认定的人均GDP3000美元的水平,群众对旅游度假产品需求全面膨胀;交通上,我省2010年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5016公里,连续5年居全国第一,民用汽车保有量也急剧增加,开始步入国际公认的汽车社会标准。这些因素推动进入“大众旅游时代”,传统的观光旅游已不能适应群众的需要,休闲度假成为转型升级的主要目标。
“可以说,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是规律所定,是形势所需,更是群众所盼。”储亚平说。
拓展领域融合业态打造多业共生大旅游格局
B
看不起的风景,挡住了多少游客的脚步。这,也是旅游业转型升级所要解决的问题。
“2010年,我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二三四五"的旅游发展思路,其中第一条是突出"一个转型",通过转型实现六个转变。要降低景区门票价格,就要从单一的门票经济向综合的产业经济转变,这也是"六个转变"之一。”省旅游局局长范修芳说。
近年来,全省旅游系统坚持全要素培育、全领域拓展、全景式打造、全业态融合,壮大旅游产业规模,提高发展质量,积累发展后劲,多业共生的大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2005年以来,我省涌现出“焦作现象”、“栾川模式”、“西峡经验”等以旅兴农富农的典型,在全国旅游界影响广泛。
2010年以来,省旅游局实施的“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先后从旅游发展资金中安排2500万元对30个特色旅游村进行重点扶持,推动85个乡村旅游项目开工建设,拉动乡村旅游投资7.02亿元,新增就业人数4万余人。
《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水秀》等大型旅游演艺节目以及《禅武不二》、《少林武魂》等室内舞台剧目,丰富了旅游产品体系,提高了旅游综合效益。
截至2011年底,全省共有253家A级景区,503家星级饭店,1101家旅行社。
与此同时,河南旅游转变营销模式,区域互动,培育大市场。2011年以来,省旅游局先后组团赴欧洲、日韩、南亚、东南亚、美国和港台等13个国家和地区,以及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地区进行旅游推介和交流,与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我国香港、台湾等5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部门或协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文化与旅游融合联动发展亮点频频,精彩纷呈。洛阳龙门景区在文旅结合上初步探索出了“真功夫”;焦作云台山景区加快“二次创业”,努力实现由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的产业转型;南召县积极探索实施了旅游“一体化推进和升级、一体化管理和开发、一体化聚集和运营、一体化配套和布局、一体化包装和营销”的发展路子……
“省旅游局去年提出了七大行动计划,今年又提出了七大提升计划,在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上思路明确、措施得力,文化与旅游融合联动发展迈出了新步伐,全省旅游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储亚平对河南旅游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C
旅游业是一个复杂的产业系统,旅游资源分布在宗教、文物、园林、林业、水利等多个部门,景区、旅行社、宾馆、饭店等的管理,又分属工商、税务、公安、国土、旅游、卫生、环境等部门,“九龙治水”的现象在业界普遍存在。
可以说,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是深层次的转型、全方位的升级。
“现阶段,旅游业能否担当起支撑、支柱的责任和使命,关键看旅游业能不能转型,能不能转得快、转得好、转到位。”储亚平说。
对于目前我省旅游业转型中面临的问题,范修芳用了四句话来概括:一是体制机制不顺,二是资金投入不足,三是产业外向度不高,四是市场主体不强。
储亚平表示:“旅游业发展需要多部门综合协调、联合互动,单靠旅游一个部门,很难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涉及的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理顺旅游管理体制机制。”
解决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治本的就是要立法保障。据悉,全国人大已将旅游立法列入今年工作要点,目前,正在对该草案做进一步调研、修改和完善,准备适时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旅游立法中把规范、细化各市场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作为重点,旨在通过加强行政监管和司法救济来解决旅游市场存在的混乱问题。
有关业内人士指出,旅游立法中,需要在法律中确定产业政策导向,明确旅游者、旅游经营者、管理者之间的责权关系,规范旅游资源开发、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并通过建立旅游业发展综合协调机制,解决有关交通、景区、住宿、餐饮、娱乐、购物及安全等多个环节的管理职责等问题。另外,还需要处理好旅游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的关系。
为此,要做好旅游法与土地法、城乡规划法、文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以及风景名胜区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衔接,并通过立法对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功能区规划的编制进行规范。
据悉,我省已在该草案基础上,开展制定我省旅游法实施办法的立法调研和论证工作等工作,争取旅游法实施办法早日出台。
转!转!转!规律所定、形势所需,群众所盼、发展所系。旅游业转型升级,时不我待。
6月12日,在南召召开的全省人大民侨外(旅游专题)工作座谈会聚焦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这次座谈会,目的就是要通过持续给力,不断促进我省旅游业的大发展,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储亚平说。
与省人大常委会以往召开的座谈会有所不同的是,此次18个省辖市的人大常委会民侨外工委有关负责人以及旅游局长悉数到场,还邀请部分省旅游服务质量监督员与会,围绕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工作交流经验。
出席会议的副省长张广智说:“这次座谈会不仅是人大工作方式的创新,也是对政府工作监督方式的一种创新。通过深入调研、深入研究,才能更有效地督促政府的工作、监督政府的工作。这次全省人大民侨外(旅游专题)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对推动河南旅游事业发展,会非常给力。”
目前我省旅游业转型中面临的问题,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一是体制机制不顺,二是资金投入不足,三是产业外向度不高,四是市场主体不强。
河南省旅游局局长范修芳
在推动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中,大项目开发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但从总体上看,我省旅游的大块头项目仍相对较少,主要原因还是旅游投融资的渠道较窄。
因此,各级政府应综合考虑当地经济发展,适度加大对旅游的投入,改善投资环境,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切实把旅游投融资渠道延展拓宽,为旅游业发展注入持续不断的动力和活力。
旅游服务水平的升级和旅游产品的换代,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两个主要方面,旅游产品的换代是其核心和基础,而产品升级换代的关键是把点做亮、把线拉长、把面拓宽。只有努力打造复
合型、综合型、创新型、休闲型的旅游产品,才能满足不同层次的旅游需求。
另外,还要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做大做强旅游市场主体。旅游企业是旅游市场的主体。
目前,我省旅游企业相对小、散、弱,全国32家旅游上市企业中,我省至今没有一家,全国旅游企业前20强我省也没有一家。
A
旅游业,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该占有怎样的位置?
让我们先来看看一组数字:“十一五”期间,我省旅游保持了年均25%以上的增长速度,高出全省GDP增长速度10个百分点以上。旅游综合收入由2005年的800亿元增加到了2010年的2294亿元。2011年,全省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02.06亿元,同比增长22.1%。
正是看到河南旅游业发展这一迅猛势头,近年来,省人大常委会对旅游业给予高度关注。
2009年省人大常委会听取了省政府关于我省旅游业发展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2010年底又组织部分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和人大代表开展了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情况专题调研,2011年初省人大组织的“十二五”规划调研,2011年12月组织的全国人大代表集中视察,都把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主要内容。
“我省已经进入了以工业为主,向以服务业为主转变的工业化中期阶段。旅游业是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其"吃住行游购娱"涵盖了服务业的大部分领域,旅游业必将成为工业化中期的支柱产业。”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储亚平说。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民侨外工委主任王林功说,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强调,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道路,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而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拉动作用突出,囊括“行、游、住、食、购、娱”六大产业要素,能够促进一产、带动二产、融合三产,具有“承一启二”、“接二连三”的特殊作用。
据测算,旅游业涉及29个经济部门,直接和间接影响细分行业109个,因此,旅游业能够成为率先跨越部门界限、凝聚各方力量的先导产业,能够成为率先打破行业壁垒、促进“三化”协调发展的动力产业。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能够有效带动结构调整,促进“三化”协调发展。
不仅如此,当前,影响旅游消费的三大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
时间上,法定节假日、休假制度等的完善与实施,使职工年均休假时间超过三分之一;经济上,2009年我省已达到国际认定的人均GDP3000美元的水平,群众对旅游度假产品需求全面膨胀;交通上,我省2010年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5016公里,连续5年居全国第一,民用汽车保有量也急剧增加,开始步入国际公认的汽车社会标准。这些因素推动进入“大众旅游时代”,传统的观光旅游已不能适应群众的需要,休闲度假成为转型升级的主要目标。
“可以说,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是规律所定,是形势所需,更是群众所盼。”储亚平说。
拓展领域融合业态打造多业共生大旅游格局
B
看不起的风景,挡住了多少游客的脚步。这,也是旅游业转型升级所要解决的问题。
“2010年,我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二三四五"的旅游发展思路,其中第一条是突出"一个转型",通过转型实现六个转变。要降低景区门票价格,就要从单一的门票经济向综合的产业经济转变,这也是"六个转变"之一。”省旅游局局长范修芳说。
近年来,全省旅游系统坚持全要素培育、全领域拓展、全景式打造、全业态融合,壮大旅游产业规模,提高发展质量,积累发展后劲,多业共生的大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2005年以来,我省涌现出“焦作现象”、“栾川模式”、“西峡经验”等以旅兴农富农的典型,在全国旅游界影响广泛。
2010年以来,省旅游局实施的“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先后从旅游发展资金中安排2500万元对30个特色旅游村进行重点扶持,推动85个乡村旅游项目开工建设,拉动乡村旅游投资7.02亿元,新增就业人数4万余人。
《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水秀》等大型旅游演艺节目以及《禅武不二》、《少林武魂》等室内舞台剧目,丰富了旅游产品体系,提高了旅游综合效益。
截至2011年底,全省共有253家A级景区,503家星级饭店,1101家旅行社。
与此同时,河南旅游转变营销模式,区域互动,培育大市场。2011年以来,省旅游局先后组团赴欧洲、日韩、南亚、东南亚、美国和港台等13个国家和地区,以及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地区进行旅游推介和交流,与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我国香港、台湾等5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部门或协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文化与旅游融合联动发展亮点频频,精彩纷呈。洛阳龙门景区在文旅结合上初步探索出了“真功夫”;焦作云台山景区加快“二次创业”,努力实现由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的产业转型;南召县积极探索实施了旅游“一体化推进和升级、一体化管理和开发、一体化聚集和运营、一体化配套和布局、一体化包装和营销”的发展路子……
“省旅游局去年提出了七大行动计划,今年又提出了七大提升计划,在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上思路明确、措施得力,文化与旅游融合联动发展迈出了新步伐,全省旅游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储亚平对河南旅游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C
旅游业是一个复杂的产业系统,旅游资源分布在宗教、文物、园林、林业、水利等多个部门,景区、旅行社、宾馆、饭店等的管理,又分属工商、税务、公安、国土、旅游、卫生、环境等部门,“九龙治水”的现象在业界普遍存在。
可以说,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是深层次的转型、全方位的升级。
“现阶段,旅游业能否担当起支撑、支柱的责任和使命,关键看旅游业能不能转型,能不能转得快、转得好、转到位。”储亚平说。
对于目前我省旅游业转型中面临的问题,范修芳用了四句话来概括:一是体制机制不顺,二是资金投入不足,三是产业外向度不高,四是市场主体不强。
储亚平表示:“旅游业发展需要多部门综合协调、联合互动,单靠旅游一个部门,很难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涉及的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理顺旅游管理体制机制。”
解决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治本的就是要立法保障。据悉,全国人大已将旅游立法列入今年工作要点,目前,正在对该草案做进一步调研、修改和完善,准备适时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旅游立法中把规范、细化各市场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作为重点,旨在通过加强行政监管和司法救济来解决旅游市场存在的混乱问题。
有关业内人士指出,旅游立法中,需要在法律中确定产业政策导向,明确旅游者、旅游经营者、管理者之间的责权关系,规范旅游资源开发、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并通过建立旅游业发展综合协调机制,解决有关交通、景区、住宿、餐饮、娱乐、购物及安全等多个环节的管理职责等问题。另外,还需要处理好旅游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的关系。
为此,要做好旅游法与土地法、城乡规划法、文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以及风景名胜区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衔接,并通过立法对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功能区规划的编制进行规范。
据悉,我省已在该草案基础上,开展制定我省旅游法实施办法的立法调研和论证工作等工作,争取旅游法实施办法早日出台。
作者:李红 通讯员:
(责任编辑:志威)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 《人民网》“河南万人游哈密”东天山观光美食节开幕 2012-6-19 14:56:58
- 《大河报》44个项目现场签约总金额140.4亿元 2012-6-19 9:10:57
- 《大河报》促销“王朝街道之旅” 2012-6-19 9:08:57
- 《大河报》2012河南旅游援疆“万人游哈密”活动正式启动 2012-6-19 9:03:17
- 《大河报》端午节旅游,玩儿出点“文化”的感觉 2012-6-19 9:01:46
- ·[交通]7条隧道贯穿中州大道 为老城与新区“解
- ·[交通]BRT车道多处受损太颠簸 整修还靠“打补
- ·[交通]十几对列车晚点 铁路局微博公布消息并致
- ·[天气]本周雷阵雨与高温并存 局部将有高温闷热
- ·[天气]今明河南省十市有暴雨 未来三天依然阴雨
- ·[交通]中州大道综合整治工程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