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动态 >> 旅游瞭望 >> 理论 >> 正文
智慧旅游之道
http://www.hnta.cn 2014/3/3 16:49:22 来源:中国旅游报 点击:


话题4.

有些问题需引起注意

    中国旅游报:围绕推动旅游业发展,近些年一些新提法、新词汇比较多,如何落到实处、见到实效是个大问题,发展智慧旅游应该注意避免哪些问题?

    李世宏:我认为要避免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避免信息数据孤岛化。因缺乏总体设计而导致各自为政,城市之间、企业之间标准不能兼容、数据不能共享,出现信息孤岛现象。

    二是要避免基础建设重复化。因大量重复投资造成浪费,一些地方建设云计算中心、各种功能大体类似的智慧旅游平台层出不穷,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投资,而且导致消费者无所适从;

    三是要避免运营机制脱市场化。政府直接投资后,后续的日常管理维护运营要调动社会资本和市场机制的参与,以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活力。

    四是要避免信息技术万能化。不能完全否定以前的传统工作模式,将信息技术的功能作用无限扩大,认为只要和信息、网络等一挂钩,就是先进的、潮流的。

    郝康理:首先是要明确“智慧旅游”的服务对象,避免把“信息化”与“智慧旅游”画等号。只有面向游客的信息化应用才属于“智慧旅游”,应该把投资重点放在针对游客的行前、行中、行后的服务当中,不能再把已经行之有效的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等冠以“智慧旅游”的名义。

    其次是要避免冲动投资造成的浪费。智慧旅游建设应该做到“因地制宜、按需投资、适度超前”。智慧旅游的基础设施部分应该共享区域公共信息基础设施,旅游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应当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信息化平台,通过托管、租赁、购买服务等方式来实现智慧旅游的一些功能。

    最后是要避免重硬轻软,在硬件投入上过度超前和“拔高”。发展智慧旅游应用,应真正做到从实际需求出发,不以服务器数量和先进性、带宽和容量多少等来衡量“智慧旅游”的发展程度,而应该更多地考虑游客需求,认真开发出一批功能强大、实用性强、方便易用的智慧旅游产品。

    高舜礼: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速度之快,有时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新词多,应该就是这种形势下的产物,搞好了不是一个坏事。我观察,近些年,在社会上涌现新词最多的,一是网络领域,二是房地产,三就是旅游业了。有些新词,反映的是眼下社会心态和民众情绪,自当会有部门加以关注;对于产业界和实业界来说,对于新词应该区别理解和对待,譬如房地产业冒的一些新词,对地产商来说就是营造和倍增市场销售的魅力,对购房人来说就要剖开现象看本质,免得轻易被“忽悠”了,对监管部门来说就要随时监控和研究相应的对策。

    对于旅游主管部门来说,面对智慧旅游一类新词,最重要的是要搞清楚其实质,对行业说明白其本质,免得云遮雾罩、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最紧迫的是明确工作的思路、重点、目标,及时做好谋划与规划,全行业、省、市、县在职责上应该有所分工,尽量减少盲目、重复和浪费;最必要的是及时总结得失,宣传好的,曝光差的,提示偏的,尽量使之在正确的轨道上发展。国家旅游局把2014年确定为智慧旅游的主题宣传年,出发点就应该搞好宣传、加强宣传、扩大宣传,指引和把握好智慧旅游发展方向自然是重中之重,而推动投资和项目建设则应该是其次的,在全国实现智慧旅游的目标则是更为长远的目标任务。
作者:沈仲亮 张玫 通讯员:
(责任编辑:刘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