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去年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的第23课《出师表》一文注解中,把“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南阳”解释为“在现在襄樊一带”。而“躬耕地”之争由来已久,南阳的卧龙岗和襄樊的隆中相距120里,都声称诸葛亮曾在本地隐居。河南南阳和湖北襄樊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的争执由来已久,其中中学课本的一个注释是导火索。有关报道说,来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消息称,为避免进一步造成误解,新版教材中已修订了该注释。前不久,襄樊某报披露了襄樊市为了使《隆中对》重返中学课本所做的种种工作。在报道中一位学生家长说:“我们的孩子长大成人后,就不会再有襄樊、南阳之争了,毕竟教科书上已经把这事说得很明白了。”该报道被南阳媒体转载后引起强烈反响,南阳各界决定予以反击。随后南阳市博物馆馆长张晓刚发表看法,他说“人教社”的注释很不妥当,他认为,把一个史学家讨论未果的问题,写到教科书上,无疑会对学生产生误导,南阳的师生尤其不能接受。而襄樊市社科联主席刘克勤则认为这个问题已成定论,没必要再争论。他说:“当年国家在界定历史文化名城的时候,就已经把这个问题说得很清楚,南阳被评为历史文化名城是因为有武侯祠,襄樊被评为历史文化城,是因为诸葛亮故居在襄樊。”有报道称,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一位编辑说,为避免误解,人教社在去年年底之前便对教材进行了修订。这本尚未发行的新课本在第23课《隆中对》中,对隆中的解释是:“隆中,地名,现在湖北襄樊。”第24课《出师表》中,对南阳的解释是:“南阳,地名,诸葛亮隐居的隆中在东汉时属南阳郡”。该社编辑列举了陈寿的《三国志》、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范文澜的《中国通史》、《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1979年版的《辞源》等史料,这些史料中均采用了“诸葛亮隐居襄樊隆中”的说法。其实,湖北襄樊和河南南阳的争议不在于这篇文章能否上教材,焦点只是诸葛亮的“躬耕地”在哪里。南阳人后来发起的万人签名抗议,主要是针对《隆中对》的篇名和教材对《出师表》中“南阳”的注释,认为“隆中对”是后人所加的题目,不足为凭。但从有关史实来判断,诸葛亮在湖北襄樊一带“躬耕”和被“三顾茅庐”几乎没有疑义,当时这一带就归属于南阳郡邓县。关于这一点,在史学界除了河南南阳方面,几乎已成定论。其实南阳方面表示抗议,和襄樊方面为课文“做工作”是一样的,双方最终争夺的目的都是出于地方利益,希望以此带动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