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5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不要冷落了自己的传统节日”的报道,说东北一大学教授给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发来急件,称亚洲某国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文化遗产——“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此后一家国内媒体率先点出“亚洲某国”就是韩国。一时间,该报道引起了国内舆论的很大反响,自己的节日将被外国抢注,这一危机引起了国人的震动和议论,也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保护问题的思考。 端午节与端午祭之辩 在国内舆论沸沸扬扬之时,韩国驻华大使金夏中接受记者采访,表示韩国申遗的项目不是端午节,而是江陵端午祭。据韩国学者考证,端午祭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一千年前。“江陵端午祭”是韩国江陵市市民祈求丰收和安康,举行摔跤、荡秋千等游戏的大型民俗活动。1967年,韩国文化观光部将江陵端午祭列为韩国第13号“重要无形文化遗产”,目前韩国文化部门正准备把江陵端午祭列入遗产申报名录。 即使韩国官方澄清了此祭非彼节,但端午节源于中国是不可改变的事实,这一事件对民众与官方的警醒作用也仍然巨大。岳阳市文化局最近打响了“端午保卫战”,在互联网上注册端午节网址,同时组织历史、文物专家对端午节的来历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寻找其根在中国的更有力的证据,以申报中国自己的端午节。 而在日前召开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工作交流会”上,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向媒体透露,目前中国正加紧考虑将所有的传统节日打包,集体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专家:国外是抢不去的 记者采访了著名的民俗学家、中山大学民间文学博士生导师叶春生教授。他认为,端午节属于中国是无可置疑的,闻一多就已经考证过端午是属于“龙族团的节日”。韩国江陵市的市名与楚国郢都的名字一样,足以证明是从中国借去的。这个节日国外肯定是抢不去的,没有必要搞什么保卫。 叶春生还举例说,光是在广州每年的端午节庆都要比韩国热闹得多。广州端午时的赛龙舟,每年都是民间自发的,不需要政府组织,老百姓都将它当作自己的节日。到了端午的时候,广州市各个镇轮流办龙舟赛,几万人观看,热闹非凡,而且要持续一个月之久。 民间传统文化的“活保” 端午节与端午祭引起的争议带给我们最沉重的思考是,当外国在欢度被中国人逐渐淡忘的节日之际,在中国人热衷于过洋节之际,我们应该怎么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除了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之外,我们还能做什么 叶春生认为,申遗是好,但不申遗也一样可以保护。现在政府已经注意到保护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并采取了很多措施,但他认为,提供经费、场地等的保护方式只能称为“死保”,而民间文化真正的出路在“活保”,也就是培养传人,让它一代代传下去。叶春生表示,最好的保护在民间。让民间文化、传统文化的东西在民间生根、落地、开花,比将它们送进博物馆要好得多。 叶春生举了个例子,东莞樟木头镇的麒麟舞曾经面临失传,政府采取了录像、文字记录等方式进行抢救式保存。后来在专家的建议下,镇上发动群众学习麒麟舞,现在全镇有十几支麒麟舞队,几千人参与这个活动,甚至许多七八岁的小孩都跳得很好。最近樟木头镇还获得了文化部“中国麒麟之乡”的挂牌。古老的麒麟舞成为了一种新的娱乐和健身方式。叶春生认为,这样的保护方式比将它的资料封存在博物馆中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最近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上,人们再次提出了如何珍爱和保护我们的民间工艺的问题,培养传人的问题也成为其中的焦点。据叶春生介绍,在广东,传统文化的保存情况是比较好的。一些民间的节日,如菠萝诞、生菜节、龙舞诞等,老百姓都非常热情地参与,在民间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而政府的扶持和引导、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旅游文化品位的提高,都将给民间文化的传承带来新的希望。因此对于民间文化的未来,叶春生表示乐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