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对天的认识的增加,在经历了天空、天灵或天鬼观念之后,最终创立了人格化的天神。祀天,就是对天神的侍奉和敬献。祭天文化具有如下明显特点: 1.源远流长。 这是中国祭天文化的显著特点。上起新石器时代下至20世纪90年代,都存在祭天的活动,延续了五六千年,不能不说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宗教仪式之一。 祭天文化漫长的发展演绎历程,积累了丰富的内涵,成为现代文化旅游的开发基础。 2.古风今存。 纵观中国各民族祭天文化,可以看到许多古籍和考古遗存中反映的上古时代天神崇拜的仪式和现象,在近代一些民族中仍然存在,这种残留不是偶然的。中国的民族同源异流,由于文化的地域隔绝,使得一些发展缓慢的民族得以长期保留上古文化。 3.历史继承性。 中国历代帝王祭天都是国家重要的政治活动,有严格的礼制规定和详细的史书记录,许多朝代都沿习古制。 4.天神名称、形象多元性。 我国的民族文化虽有共同的起源,但却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文化具有地域封闭性,所以形成了形态迥异,各自独立的天神崇拜,或为神像、牌位、人面形,或为竹筒、树干、白石筹等。各式奇特的天神崇拜物和天神象征可以成为特色购物的主要产品之一。 5.祭天场所不一。 祭天是神圣的。正式的祭天仪式一般都有固定的场所,各民族、各朝代祭祀天神的场所亦迥然有异,或在高山、水边、神林、树下、杆下、炉下祭祀,或在寺庙、屋内献祭,或筑土台、圜丘拜天。 6.祭天仪式的多样性。 祭天仪式是天神崇拜最重要的内容,帝王祭天典礼在各种祭把活动中最为隆重,有固定的日期、地点和程序。少数民族祭天典礼更具特色,有些民族如白族、纳西族、独龙族等的祭天场所虽不如帝王祭天场所那么奢华,但其仪式之隆重,程序之繁杂,不亚于帝王祭天。祭天乐舞,更独具一格。丰富的祭天仪式,可以成为动态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祭天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论证 祭天文化一旦成为吸引游客观赏的目标,便会以崭新的态势进入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领域。这种文化不仅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而且现今可以注入新的文化内涵,形成一种有巨大经济、社会效益的旅游文化新类型。因此,把祭天文化和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使这种历史断代文化产生新价值和效益的战略走向。为了说明这一观点,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证。 1.旅游内容的丰富性。 祭天文化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诸多的变化,天地合祭、分祭以及杂祭等多种祭礼;封禅、郊祀的差异;祭天地点的多次变迁等。这些地点、祀仪的演变,都赋予了祭天文化丰富的内容。尽管中国各王朝祭天文化中有许多历史断面,但从总体上讲,其祭祀内容仍具有连续性。所以各代的祭天礼仪、建筑、乐舞、器具、服饰、习俗等既具有沿习性,又具有差异性。同时,我国诸多的民族祭天文化,又为此增添了斑斓的色彩。我们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些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祭天文化内容,适当立项,让游人去欣赏、体验和研究,其情趣和意韵都会是十分深刻的,因而吸引力也会是巨大的。尤其是对于侨居海外的炎黄子孙,以及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的游客,更具有招徕力。旅游活动中,如果再能够直接吸引游人的参与,让游客亲自去体味祭天活动所包含的深邃内涵,那就更能产生独特的魅力。 2.祭天风物的民族性。 祭天文化是一种古老的民族文化。各个民族,由于文化具有相对的封闭性,在祭天内客和形式方面必然形成各自的风物。从祭天活动的气势上看,各少数民族由于居域狭小,经济落后,祭天活动规模虽无法与以汉民族为主的王朝相比,但作为与帝王祭天文化平行发展起来的独特类型,仍是中国祭天文化系列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可以把这些不同民族的祭天礼仪、器物、服饰、建筑、神塑等采取集锦的形式综合展出,像深圳的“锦绣中华”、北京的:“世界公园”那样,开展系列祭天文化游乐活动,使其经济效益和文化功能得以充分的释放。旅游项目是否具有特色和吸引力,关键在于能否充分体现民族祭天文化的独特风韵。 3.旅游吸弓引物的权威性。 北京是我国历史中、后期帝王立都之地,辽、全、元、明、清五个封建政权在这里相继更替。这些王朝在很大程度上囊括了我国祭天文化发展的基本礼仪制度和活动形式,遗国下大量的祭天器物和建筑,成为我国该文化系统的主要中心。其中,天坛又皇帝王祭天文化吸引物的中心,也是全国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祭祀性宗教建筑群。天坛——这组权威性祭天建筑群,必将成为全国祭天文化旅游的核心场所。 4.祭祀旅游的神秘性和奇趣性。 祭天文化比起其它历史文化都更具有神秘性和奇趣性。所谓神秘性是指这种文化受制于皇帝的权威,主要活动都集中在封建王朝的权贵圈层内。历史上,平民百姓是不可能进入皇家禁地参加和观瞻祭天仪式活动的。加之民族间的地域阻隔、历史阻隔和祭天文化“断层”的影响,使得人们对该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极其贫乏。因此,旅游者对这种具有神秘性质的文化旅游就会产生观瞻心理。所谓奇趣性是指祭天仪式和活动的探奇特点。如何加工祭酒、祭品,如何放置祭祀礼器,仪式如何布阵,乐舞怎样表演,皇帝如何行礼等等,对普通的现代游客来说,无不具有一种奇趣感。旅游开发者要善于为游客创造这种亲身体验祭天意境的机会,使祭天文化旅游的奇趣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三、天坛祭天文化旅游开发对策 1.浓化祭天文化环境,增加祭天系列项目。 天坛东西长1700米,南北宽1600 米,总面积270公顷。造坛家根据“天圆地方”的思想,设计出北圆南方等象征天地之尊的建筑格局。其中每一个单体建筑均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天神崇拜的思想境界。天坛的垣()分内、外两道。内()是天坛祭祀建筑的主体,整个建筑群具有巍峨庄严的气势。这些建筑以及现今设置的祭天乐舞馆等,都充分凝聚了古代祭天文化的浓重气息和氛围。天坛这一宝地虽然已得到了一定的利用,但是从总体讲,大片空地还仍停留在一般的园林开放水平上。如果说明清时代大片旷地象征着天之浩渺,而今则可考虑利用一部分空地开辟一系列各民族与历代王朝祭天礼仪、礼志展览馆、仿祭室、研究所、影视厅、场景宫等,使游人能够在一个地方看到全国各民族的祭天建筑和活动场景。形成仿古、观赏、娱乐、祭品加工、旅游购物及研究等多功能的旅游产品系列。这样不仅可以改变天坛目前这种单纯的观光型格调,而且又大大强化了祭天文化的环境氛围。可以想象,人们一走进天坛,就如同置身于一种强烈的异质文化世界,会产生何等的兴奋感。这种异质文化越浓郁,与日常文化环境跨度越大,产生的新奇感、刺激感也就越强烈。众所周知,旅游地的吸引力是受游客的旅游心理制约的。任何异质文化的强烈刺激,都必将使游客对旅游地的门票价格、导游服务、购物等产生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此时,旅游的价值等于游客的心理愉悦程度。所以,强化祭天文化环境既增加了游客的满意度,又提高了经济和社会效益。 2.开辟仿古旅游活动,提高游人参与机遇。 仿古旅游是利用今人与古人的反差心理,让游客去模仿古代天地祭祀者的活动,亲身体验历代祭天文化的内涵。目前,由于人们对祭天理解的片面和匮乏,即使是一些专业导游人员,也难于讲解祭天的背景、意义。在这种情况下,除通过系列研究,进一步发掘祭天文化的历史遗产价值及内容外,还应充分利用天坛及全国各民族祭天文化研究成果,深入浅出地进行形象性、直现性展示。如祭天仿真活动、表演等。游人可以旁观,也可以参与其中,模仿祭天动作,体验祭天意趣。祭天仪式完毕,参加的游客还可以得到一份祭品,作为阅历纪念物。 3.建立祭天文化碑林,放映祭天电影录像。 搜集历史上各民族有关祭天文化的记载、诗赋、绘画等作品,通过名家之手书,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拳头产品——祭祀碑林。也可复制全国各地有关封禅、郊祀的石碑,在天坛进行系列展示。此外,还可开辟祭天文化书画室,让观览天坛的游人,抒发感慨,现场致词、赋诗、作画。公园提供一定的物质条件,鼓励游人“感情投资”。久而久之,则可以形成一处古今中外祭天文化宝库。 拍摄高水平的祭天文化影视片,在天坛定时放映。电影内容涉及祭天文化的含义、目的、起源、仪式、建筑、礼器、乐器、舞蹈等。放映收费可以包括在门票内,进园的游人均可以观看一次影视片,使游人对祭天文化有一个正确而充分的认识。 4.设计祭天纪念商品,突出天坛祭天特色。 祭天文化中的天神崇拜物、祭器、祭坛建筑等都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富有纪念意义和艺术价值,可经过开发形成天坛的特色购物品,以提高购置旅游商品的吸引力度,同时也是一种促销手段,还可以成为公园的“活广告”。这对拓展天坛旅游收入层次具有深远的意义。据笔者所知,现今这方面的开发几乎为零。天坛内目前尚没有特色购物品,这里出售的纪念品,几乎在任何一个公园或旅游商店均可买到。我国有不少旅游区现已制造出反映自身文化内涵的特色购物纪念品。如长城旅游区出售的长城画盘、小模型,秦始皇兵马俑馆出售的兵马俑仿制品,柳州市旅游商店出售的“升官发财”纪念物等。但这些商品无论规模还是内涵,都未形成特色系列或专利品。天坛公园应当充分树立开发特色旅游购物的意识,把天神形象物、祭塑、祭器、祭坛、祭画、祭照等列为特有纪念品加以系统开发。这不同于小商品市场中出售的护身符之类,它具有一定的民族风格和文化、艺术内涵。尤其是天神崇拜形象,它是中国古代鬼神文化的精妙之所在,极具艺术特征。此外还可开发天神列图腾雕塑、木刻、版画等产品,形成类似埃及狮身人面像系列的旅游商品。也可以对立祭品加工作坊,让游人自书、自画,帮其制成有自我参与形象的纪念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