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资讯 国内资讯 国际资讯 视频资讯 政务信息 媒体互联 图片资讯 本网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政务信息
坚持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道路
http://www.hnta.cn  2005-4-5  来源:河南省旅游信息中心
【字号: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立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近年来,四川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努力探索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道路,使全省人民在发展中得到了更多更大的实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基础。
  更新发展理念: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核,与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使命完全一致。社会发展的实践表明,仅有GDP的增长并不意味着社会的全面进步,单纯的经济发展并不能带来人的全面发展。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推进发展中,必须把“一切为了人民”和“一切依靠人民”高度统一起来,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端正发展目的,把实现人民群众利益作为谋划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一切工作都要从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尊重和保障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利。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切实体现在发展思路、政策措施和工作部署中,特别强调“凡是不能使绝大多数群众受益的政策,坚决不出台;凡是得不到绝大多数群众理解支持的事情,坚决不实施”。这“两个绝大多数”的要求,已成为指导四川发展的一项重要决策原则。
  突出发展主体,把调动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作为推进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决定力量。实现四川发展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省8700万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完成这一目标任务,必须强化和突出人民群众的发展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近年来,我们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有效激发人民群众的致富热情,形成遍地开花的“富民经济”,使群众积极创造财富的过程成为加快四川发展的过程。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创新鼓励人才发挥作用的体制和机制,推动人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意见,省级14个部门制定了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收到较好成效。我们把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使各类人才充分涌现,使人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作为推动四川发展的坚实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明确发展标准,把人民群众满不满意作为检验发展的根本尺度。以科学发展观检验发展成效,既要看经济增长的数量和速度,又要看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要看城乡群众的生活水平是否得到提高,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得到维护,人的全面发展是否得到促进。归根到底,要看是否得到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在工作中,我们提出宁可发展速度慢一点,也要想方设法解决好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宁可财政紧一点,也要努力为老百姓多办实事。近年来,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减免农业税、开通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免收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实施失地无业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失业保险等一系列惠民措施,使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
  完善发展思路:坚持统筹协调,加强薄弱环节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是要抓好发展。马克思指出,人的全面发展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归根到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西部大开发以来的五年,是四川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也是全省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最为明显的时期。但从总体上看,发展不足仍是四川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逐步拉大,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发展还不够协调等问题也日益凸现。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积极完善发展思路,着力加强薄弱环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认真贯彻“两个趋向”思想,在处理城乡关系中更加注重“三农”工作。四川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总人口70%,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差距呈逐步拉大的趋势。近年来,我们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走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子,着力提高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提出“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了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力度、城市对农村的带动力度。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引导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使它们与广大农民群众之间逐步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探索构建农村新型经济关系。去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50元。我们将进一步深刻领会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两个趋向”的科学论断,把农业的发展放到全省经济大格局中统筹把握,把农村的进步放到整个社会的进步中统筹安排,把农民的增收放到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中统筹考虑,努力形成有利于农业农村加快发展、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同时,按照“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在政策、投入等各个方面向农业和农村倾斜,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牢固树立“两条腿走路”观念,在处理经济与社会的关系中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由于多方面原因,四川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比较突出。贯彻以人为本的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把社会事业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大投入,弥补欠账,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把经济建设的成果更多地用于推动社会事业的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良好的科技教育条件和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经济增长带来的社会效益。近年来,四川在继续巩固“普九”成果、认真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的同时,积极引导动员社会力量发展民办职业技术教育,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坚持用市场的机制和办法开发文化资源,以大集团带大产业,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蓬勃生机。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加大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力度,积极整合现有卫生资源,大力推进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努力解决部分城乡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积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处理区域关系中更加注重民族地区、丘陵地区及盆地周围山区的发展。四川区域特征明显,发展很不平衡,不同地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差异很大。通过统筹区域发展实现全省人民共同富裕,是落实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我们坚持按生产力发展规律和市场规律办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带动不同地区人民群众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发展政策上,既鼓励成都、绵阳、德阳等相对发达地区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发挥好带动作用;又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扶持力度,促进其增强发展后劲,加快发展步伐。在发展思路上,突出各地特色和比较优势,按照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原则,在推动区域联动互补上做文章,促进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的形成。在发展重点上,突出民族地区、盆地周围山区和丘陵地区的发展,依托丰富的资源,发展有特色的农牧业、旅游业,加快水电能源、优势矿产资源的开发,抓好生态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超常规发展。
  深入推进“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工程,在处理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中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是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四川地处长江上游,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责任重大。这几年,我们围绕“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奋斗目标,认真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四大工程,下决心对破坏生态、污染环境、滥采资源等现象进行了认真清理、严肃查处,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成果。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在制定发展规划、区域规划、产业政策及论证、审批重大工程项目时充分考虑生态环境问题,把环境容量、资源消耗、生态影响作为决策和工作的重要前置条件。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推进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和推行清洁生产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尽快形成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放、可循环的发展机制,努力建设一个天更蓝、水更清、山川更加秀美的四川,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创造良好条件。
  共享发展成果:解决现实问题,维护切身利益
  坚持以人为本,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成果。这就要求我们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切身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有机结合起来,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努力维护和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夯实民生之本。四川是人口大省,富余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较多,就业再就业压力很大。我们把促进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在提高劳动者素质中增强就业能力。特别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和服务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创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坚持把劳务开发作为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重要途径,稳步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打造劳务品牌,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着力提高劳动力素质,大力实施“千万农民培训工程”。去年四川共培训农民工513万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1490万人,劳务收入达到576亿元,同比增加102亿元。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社会“安全网”。社会保障对于维系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增强生存安全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巩固“两个确保”,做好“三条保障线”衔接工作。积极落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去年全省实施“低保”152万人,基本上实现了应保尽保。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失地无业农民不断增多,解决好这些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是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去年初,省委、省政府下发了“一号文件”,从政府土地收益中拿出17.5亿元,用于失地无业农民的安置、低保和失业保险。下一步还将逐步把养老、医疗保险制度也建立起来。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是四川落实以人为本的重要方面,也是一个难点。经过多年努力,全省贫困人口总量已经大为降低,去年又有20万绝对贫困人口解决温饱问题,但目前仍有197.6万绝对贫困人口、460万低收入贫困人口。这些群众的贫困问题不解决,以人为本就得不到充分体现。我们坚持开发式扶贫,实施生态扶贫、移民扶贫、教育扶贫、卫生扶贫和牧区扶贫“五大扶贫工程”,加快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加大对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在部分丘陵地区推广实施“红层找水”工程,解决当地群众吃水难、吃不上清洁水的问题。同时,四川是自然灾害发生比较频繁的地区,我们注重做好抗灾救灾、灾民安置和灾区重建工作,确保受灾群众生活有着落、生产有保障。
  狠刹损害群众利益歪风,维护群众切身利益。让人民群众享受发展成果,不仅要着眼于为群众谋福利,还要着眼于防止群众合理合法利益受到侵害。腐败严重损害群众利益,严重侵蚀发展成果。近年来,四川采取有力措施,狠刹领导干部及其配偶子女违规经商办企业等歪风,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针对一些地方领导干部违规开矿、身陷非法利益格局的问题,明确提出“关键在干部,要害是利益”,从查处干部腐败问题上打破坚冰,在退出利益格局上撕开口子,大力开展矿业秩序整顿,并对回收的矿权进行公开拍卖,有力维护了国家和人民利益。我们坚持“群众对什么问题反映强烈就重点抓什么问题,对什么问题反映突出就重点整治什么问题”,坚决纠正土地征用、城镇拆迁、企业重组改制中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切实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等问题,使群众的切身利益得到有效维护。
  强化发展保障:搞好队伍建设,狠抓工作落实
  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四川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键在党,关键在干部。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工作,能否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工作作风和执行能力至关重要。近年来,四川省委提出“举旗帜、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的思路,把抓党的建设与抓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努力以伟大工程促进伟大事业,为推进四川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以正确的政绩观保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落实。领导干部的政绩观与发展观密切相连。一些地方出现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根源往往就在于当地领导干部缺乏正确的政绩观,从而在实践中偏离和违背“以人为本”的要求,使发展陷入误区。我们坚持把树立科学发展观与树立正确政绩观结合起来,从制度建设上加以引导和保证,改进政绩考核考评办法,把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成效作为衡量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标准,制定实施了《市州党政领导班子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及评价办法(试行)》。同时,在干部的选拔任用上,我们注重群众公论,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工作落实群众公认原则五条规定》,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在全省广泛开展争当“爱民书记”活动,隆重表彰了一批亲民爱民为民的优秀县委书记和优秀乡镇党委书记,树立起鲜明的导向,推动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实际工作中的认真贯彻落实。
  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推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盲目追求高指标、铺摊子的做法,“一个艄公一道河”的做法,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益的做法,违背群众意愿、超过群众承受力盲目上项目的做法等,都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相背离。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按客观规律办事,把调查研究、掌握实情作为想问题、作决策的首要环节,努力使发展思路、政策、措施真正符合本地实际情况和客观规律。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以防止盲目决策,及时制止错误决策。
  以强有力的执行确保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须强化执行力度。有了好的指导思想和决策部署,如果工作中存在落实的误区和执行的“黑洞”,工作成效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产生负面效果。我们抓住在工作中弄虚作假、阳奉阴违,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典型事例进行严肃查处,并举一反三,认真解决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全力推动决策部署的落实。省委要求各级必须强化执行意识,坚持领导干部带头抓落实,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明确工作责任,严格督促、检查和考核;要求干部敢于坚持原则、正视问题,旗帜鲜明、敢抓敢管,不抓则已、一抓到底,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保证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张学忠)
(责任编辑:志威 )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 相关资讯  
 
 □ 新闻搜索
关键字:
类  别:
  
 □ 图片新闻
河南魅力借旅姐巡游“东风”传遍全球
河南魅力借旅姐巡游“东风”传遍全球
云台山嵩山入选首批国家遗产预备名录
云台山嵩山入选首批国家遗产预备名录
开封市第三届荷花艺术节隆重开幕
开封市第三届荷花艺术节隆重开幕
[ 合 作 媒 体 ]    河南电视《旅游频道》 |  河南电台旅游广播  |  东方今报  |  河南报业网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虚位以待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意见建议
河南省旅游局主办
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承办并技术支持 
版权所有 (C) Copyright 2007-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证号:B2-20040057 备案序号:豫ICP备050118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