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咱就要干出个样子来。教学工作不仅要做深,还要钻透”。这是李松山的口头禅。 在项城市语文界,李松山知识渊博是出了名的,他与省特级教师、项城市一高谷景山老师一起被誉为项城语文界的“两座大山”。然而,谁也不会想到他原本只有初中毕业的基础,没有上过高中也没有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他能从教小学开始、教初中一直到高中,成为一位国家级骨干教师,实非易事。用李松山自己的话说:“咱没赶上上大学的好时代,可咱赶上了需要知识的好时代。要当好一名好教师,只有自身是一部内容广博的辞海,才有可能给学生“一杯水”,供学生随时吸取。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咱就要干出个样子来,对教学不仅要做深,还要钻透。”李松山深知勤能补拙的道理。为了不断丰富、充实自己的知识积累,他一刻也没有放弃过努力。他利用茶余饭后的点滴时间,潜心读书,广征博采,先后自学了《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中国古代思想史》、《现代汉语》、《语法、逻辑、修辞》、《写作基础知识》等专著,仅做的读书笔记就有一米多高,制作资料卡片3000多张。他张口就能背出古今中外名篇200多篇。他从1979年开始参加河大中文系函授学习,一学就是5年,当初与他同样参加学习的同志多半没能坚持到底。1984年,对他来说是个双喜临门的年头。他本科成绩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全省招教考试,又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被转为公办教师。 在李松山一家仅有30平方米的卧室,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高大的书柜和其中满满的书籍、参考资料。多年来,他从自已的微薄的收入中,购买了大量的书籍、刊物。他刻苦学习的精神,是人所共知的。校长程世勤告诉记者:“我们每年组织外出学习时,只要去一些景点参观,李松山不是忙着照像,而是在不停地记,回来后就写出游记。”谷景山老师说:“李松山有个绰号叫‘熬干灯’。他从任教开始,就一直吃住在校,无论严寒酷暑,他总是工作到深夜。那时候农村学校没有电,教师办公用的是煤油灯,用油也是限量的,他总是半夜拿着干灯向别的老师借油用,难怪老师们叫他‘熬干灯’”。 为了开阔自己的视野,李松山从来不放弃任何学习和求教的机会。只要遇到语文界知名度高的教师,他积极与名家们切磋交谈,请求指点。2004年,他应邀参加全国中学语文教改研讨会,当时,爱人在郑州动过手术不到20天,他就催着出院。到家后,他让体弱多病的老母亲护理妻子,孩子送到外婆家,就赶紧去参加了会议。在会上,他作的发言,赢得了阵阵掌声。他的学术获得了 一等奖。为了使用普通话教学,李松山虚心向年轻教师请教,有时向学生请教。自此,他在教学中一直坚持用普通话教学。在他47岁的那年,他开始学电脑。李松山的爱人刘玉荣说:“他整天趴在办公室里,每天做好饭,喊他几遍还不回家吃饭。在学电脑那阵子,都是把饭端到他面前。”通过三个月的刻苦学习,他从打字到制表及制作课件样样都轻车熟路。“李老师讲起课来,声情并茂,激昂澎湃,幽默风趣,听他讲课简直就是一种享受。”同学们如是说。 教学中,李松山刻苦钻研,精益求精。他的同事高友顺回忆说:“李松山教了30多年的语文课了,按理说备不备课照样讲得很好,但他一点也不马虎。他坚持备教材、备学时、备重点、备难点、备易混点、备板书。课文中的一词一语都要斟酌推敲。特别是意思相近、容易混淆的虚词,课余时间他总是与大家一起探讨。有时为争论一个词语用法,他翻阅大量资料,让你说得心服口服。” 三(13)班学生崔永丽不胜感激地说:“李松山老师是我见到的最好的老师。记得第一次为我们讲课,他出口成章,神采飞扬,大到写作方向,小到写作技巧,都讲得精辟透彻,课下我们班同学都惊叹道:这个戴着高度近视眼镜的老头课讲得真棒!说实在的,我以前最怕写作文,也不知道从何下手。于是我向他请教,他告诉我写作要“大处看眼,小处着手。”并给我找来范文,耐心地讲其中的技巧,还把我写的作文拿来分析成败,鼓励我多练多写。慢慢的,我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天,李老师把我请到办公室,指着电脑“嘿嘿”地笑着对我说:‘看看,你的作文输进电脑里啦,你的作文将成为学生学习的范文了。’第二天,我看到自己的作文变成铅字的时候,流泪了。” 在采访中,同学们说得最多的,还是李松山的讲课。“听李老师讲课简直是一种享受,他善于用分角色朗诵表演来调动我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他每次都给我们学范。记得他讲《再别康桥》一文时,他边朗诵边表演,由于太投入了,走着走着他竟从讲台上掉了下来,引得同学们捧腹大笑。他倒跟没事似的,还是接着表演。当读到“那是夕阳中的新娘”时,他把嘴一撇,对着同学们作了一个“撒娇”的动作,班内笑成一团,他也嘿嘿地笑了。“李老师是带着感情 为我们上好每一节课的,他在上《祭妹文》一课时,读着读着,他的声音颤得越来越厉害,通过他那瓶底厚的镜片我们看到了他闪闪的泪珠,班里静极了,我们都在跟着李老师在流眼泪。” “李老师讲话别出心裁。有一次,李老师为我们上作文评讲课,他进班后先清了清嗓子,然后笑咪咪地说:‘各位同学,你们好!我是‘实话实说’栏目组的记者,今天准备采访你们班的崔永丽同学,让她谈谈如何在作文竞赛中获得特等奖的?’于是,他就用书卷成话筒对着我,同学们在笑,反倒我不再紧张了,把内心的想法全讲了出来。他很诙谐地说:棒极了,多谢你的实话实说,咱们下次再会。”崔永丽清楚地记得。 “李老师的创新精神在激励着我们,他常常告诉我们,做出项城一高教师是苦的,但苦中之无穷之乐,乐中之无穷之趣是碌碌无为者无缘分享的,启愚化顽,有学之转化之乐;教改辛苦,有苦尽甘来之乐;经验升华,有著之说之乐;桃李八方,有来鸿千里之乐……”项城一高的教师们如是说。 在李松山的读书笔记中,记者看到这样一段话: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一个教师不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不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那么,国家即使再为教育投资,也很难培养出时代需要的人才,特别是一流的人才。项城一高教导主任李山友告诉记者:“李松山一直在进行教学创新,他多次在县、乡公开课教学。他不但课讲得好,还废除了那种微言大义、架空分析的教学模式,改革了语文传统的串讲法和分析法,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激、探、导、讲、议、练、评”的七步教学法,形成了声情并茂、激昂澎湃、感染力极强的教学风格。” 青年教师李秀娟 说:“我初登讲台时,是李老师在听我讲课,当时我很慌很乱,效果不太好。可是他一点一滴地向我讲授课方法。特别是他在教学中能找出最佳突破口,有侧重点,于重点处设疑,于难点处搭桥,斩关夺隘,使学生有大量时间在课堂上读书,研究问题,做口头的和书面的练习,使学生容易懂,学得活,记得牢。他潜心钻研出的整体阅读“三步法”,一直在全校推广。” “文言文教学和古诗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改革的一大难题,可李松山老师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总结出的归纳法、推断法、虚词辩析法等和在诗词监赏教学中的‘就诗记诗、分点答题、品评技巧、品味语言等教学方法,实用效果好,学生易于接受”。 “李松山在作文教学中下了很大功夫,他文字功底厚,对学生要求高,在作文教学中,他采取粗改评评重指导、作文典型引路、限时训练敏捷文思、刻印作多多鼓励,话页作文次次模拟等方法,使学生学有榜样,写有兴趣。凡是他教过的学生,在作文上都有很大提高。从我们的校校《求素》中,他所教的班级学生发表的作品最多,2004年全省高考文科状元杨森就是他教的学生。”龚新雯老师说起李松山的教改感到十分地激动。 李松山教学边研究,他把教学成果、教学心得,认真归纳整理,有20多篇教研论文在专业报刊上发表,大部分在校报上刊发,以供师生们参考学习。他还把教学和管理中许多独到的见解,辑录成《琢玉篇》一书,被确定为校本教材。由于教学成绩突出,李松山1994年被评聘为“中学高级教师”,2002年被评为“国家级骨干教师”,并被项城市委、市政府授予“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称号。 采访李松山,就好像在听李松山在讲课。他是用自己的一生在讲课,在讲好每一节课。在采访结束的途中,翻到《琢玉篇》时,又一次深深地被他这样一段话时感动着:“教育,是我所从事的神圣事业;育人,是我所承载的终身使命,我要用爱心去塑造,用真情去感化,用榜样去激励,用人格去熏陶……我们要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观念,努力提高学历层次,完善知识结构,强化能力结构,力争成为杂家、学者、权威……唯其如此,自己的知识才会如源活水,永不枯竭,才能汇入洪流,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丁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