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资讯 国内资讯 国际资讯 视频资讯 政务信息 媒体互联 图片资讯 本网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网动态
坚定不移地坚持宏观调控
http://www.hnta.cn  2005-3-10  来源:河南省旅游信息中心
【字号: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宏观调控是政府针对经济发展中的某些偏颇所采取的相应手段和措施,是履行国家职能,即“看得见的手”对经济的一种“适度干预”。正如徐光春同志在去年年底召开的省委工作会议上说的,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是经济工作的本质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我们必须增强搞好宏观调控的坚定性、自觉性,提高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发展中顺应调控,在调控中谋求发展,奋力实现中原崛起。 增强搞好宏观调控的坚定性、自觉性
  任何一个国家,尽管其社会制度不同,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都是客观存在的、必然的。正是宏观调控防止了局部性问题演变为全局性问题,规避了经济的大起大落,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宏观调控在本质上反映的是执政党及其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从2003年开始针对部分行业投资过热开展的这次宏观调控及其成功经验再一次证明,我们只有坚持对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进行宏观调控,保证市场健康运行,才能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民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显然,这里关键的是要增强搞好宏观调控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增强坚定性,就是要立足国情、省情,坚定信心,在积极推进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当前,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制约经济平衡较快发展的体制障碍还没有根本消除,经济社会发展中有很多薄弱环节需要继续加强,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需要及时解决。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不是要放松发展、放慢速度,而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尤其是在思想观念上坚定搞好宏观调控的主观能动性,把你要我抓变为我要抓,把消极地抓变为积极地抓,提高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宏观调控是保持国民经济有序、高效运行的一个永恒课题。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不仅不存在完全市场化的调节,而且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国家对“市场失灵”的矫正作用。美国在“二战”后即接受了凯恩斯主义,并建立健全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的经济运行机制与秩序,以防止经济波动,延长经济的景气周期;德国则鲜明地从保证社会平等出发,强调发挥政府综合运用行政等手段职能,提升市场经济的运营绩效……正是根据这一客观背景,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有市场,资本主义有计划”的著名论断。资本主义实施宏观调控,也是资本主义实践及其经验的要求。如果说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及其对利润的贪婪追求,总是导致其国家经济波动不定,那么,实施宏观调控所表现出的国家适度干预经济则成为其一种维护经济大局,化解各类矛盾的必然性、常规性措施,只是资本主义计划的重心是中长期,立意于发展战略形成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和调控。事实上,无论资本主义经济实力多么雄厚,也绝对经不起经济波动的折腾,一样需要政府站出来延缓和稳定经济的景气周期,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曾先后出现过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部分行业过热、某些地区长期徘徊等全局性、局部性、结构性问题,但都因为国家实施了宏观调控,使这些问题得以基本解决。这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也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有市场,就有波动;有波动,就有调控。正是这样,有人把调控与市场的关系称之为“熨斗”与“平整服饰”的关系。也就是说,为解决市场机制调节的“失误”和“失灵”,保障国民经济的高效有序,必须借助包括国家财政、货币手段在内的“熨斗”的巨大作用,适时适度来熨平经济的波动。这次宏观调控及其积极收效,又一次反映出国家宏观调控的能力和水平日趋提高,不仅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的保证,还必将大大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步伐。 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还必须进一步增强搞好宏观调控的自觉性。首先,要正确认识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是经济工作的本质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其次,要全面正确地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在发展中顺应调控,在调控中谋求发展,防止经济大热大冷、大起大落,促进平稳较快发展;再次,面对现实,结合省情,探索和寻求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调控手段及方式方法,积极主动,乘势而上,千方百计加快发展。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但我们所要的发展是有质量、有效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真正能够给人民群众带来当前实惠和长远利益的发展。显然,只有增强搞好宏观调控的坚定性和自觉性,才能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保护好、发挥好、引导好,才能真正抓住和利用好战略机遇期,适时适度,统筹兼顾,标本兼治,保证宏观经济目标的顺利实现。 提高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实效性 宏观调控以其重要性和必要性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防止经济发展的失控、失重、失力、失败。2003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见微知著,针对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有效地抑制了经济运行中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 我国的每一次宏观调控都是针对当时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非正常情况而采取的果断措施。这一次宏观调控与以往的被动调整不同的是见事快、动手早、收效大。即主要是针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新开工项目过多、建设规模过大,为了防止经济出现“大起”以及可能导致的“大落”实施的一种主动的调控。实践证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大、更多、更好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尚需注重加强和改善国家宏观调控的职能,市场能做的政府不要做,市场失灵的政府一定要做。 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实效性特点决定了宏观调控对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经济体的差别性与刚柔结合性。如这次宏观调控针对部分行业过热、部分地区过热实行“有保有压,区别对待”,这说明宏观调控是“点”刹车,不是“急”刹车;是局部性调控,不是全面收缩;是结构性“控贷”,不是“基本不贷”;是强化市场机制,转变生产方式,不是回复计划“集权”;是主动地融入调控,顺势调控,不是被动地抵触调控,消极调控。一句话,宏观调控不是“一刀切”。对于符合国家发展战略方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市场化投资,国家不仅不会控制,还会积极创造条件予以支持。因此,在宏观调控中,我们应该全面理解和认真贯彻“果断有力、适时适度、区别对待、注重实效”的原则,在遏制一些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同时,乘宏观调控之机,顺势而为。 河南是一个发展中大省,唯有发展,才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所在,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我们必须自觉地服从国家宏观调控大局,一方面坚决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一方面要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近年来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不改变、不停顿、不松劲,促使河南经济在国家宏观调控中更有序、更有效地发展。特别是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宏观调控的差别性往往表现在对发展中地区和落后行业经济行为的区别对待上。就河南经济的整体而言,拉长河南工业短腿,寻求和构筑河南的主导性、战略性产业,以工兴农,农工贸一体化发展,是由河南的经济基础、区域特点所决定的,可以说聚焦在这一大经济形势下的经济行为都是符合宏观调控要求的。因为河南的产业发展也好,市场化投资也好,相比周边省份,相比发展“迅猛”省份而言,增长还是低微的。河南经济的发展必须保持一定的规模、必须保持一定的速率。政府规划项目,承接产业转移项目,国家政策允许的地区内主导性、支柱性产业的投资项目,只要不是“过头”、“过热”、“低水平重复”,都应该继续进行,河南经济社会各界都应该为河南经济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河南经济的症结是资金问题。在这次宏观调控中更要联系河南实际,加快解决资金瓶颈。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压缩信贷规模,主要是针对部分行业投资过热,经济发展不平衡采取的必要措施,并不意味着正常的资金需求也要“收紧”,绝不能对中央的政策片面理解,更不能矫枉过正,何况国家对中部地区的发展,在许多方面是给予倾斜的。 在发展中顺应调控,在调控中谋求发展 这次宏观调控,既提升了我们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又进一步增强了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观念,并且它贯穿于市场经济的全过程。为此,我们应该树立起科学的思维,学会在发展中顺应调控,在调控中谋求发展。 在发展中顺应调控,就是要求我们自觉地把本行业、本地区经济的发展纳入宏观全局,实现与国家战略目标的衔接。对各级政府而言,应超脱“守夜人”的角色局限,研究和把握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要求,积极主动地针对经济波动而相机抉择,保证整体经济的平稳增长。对各类企业而言,应超脱出“经济人”的角色局限,研究和把握国家经济走向以及相应产业政策规导,把自己的微观利益预期及其行为与国家的宏观目标要求结合起来,积极主动地根据宏观调控的特点、重点,顺势发展,保证企业经济的持续增长。 在调控中谋求发展,揭示了一个规律,即发展——调控——发展规律。发展是硬道理,调控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所以,必须学会在调控中谋求发展。这里的关键是我们必须全面分析和把握经济走势,既要看到国家宏观调控的机遇,增强信心,加快发展,决不能错失机遇,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估计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的准备,时刻掌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政府宏观调控,究其内容目标主要定位在四个方面,即速度、就业、价格、国际收支。在我国,速度是第一位的。所谓行业“过快”、“经济过热”,实质上都是就速度来说的。历经三次调控也好,五次调控也好,都是谋求经济速度回归到合理的、理性的状态上来。合理的、理性的速度,就是实现经济发展的速度、结构、比例、效益的统一,抑或说是实现速度与质量的统一。合理与理性的速度,既是一定就业水平、价格水平、国际收支水平的质的体现和标志,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内容重心和基本预期。从这一认识出发,联系我国经济运行状况,现时宏观调控应特别强调:一是在加强总量调控的同时,更加注重结构调整;二是在遏制部分行业低水平扩张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三是在抑制投资过快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扩大消费需求;四是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改善人民生活,特别是保障困难群众的生活;五是在努力缓解经济运行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同时,更加注重通过改革解决深层次的体制和机制问题。 在发展中顺应调控,在调控中谋求发展,对于我省来说,就是要继续贯彻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切实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放到加快改革开放、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上,进一步加强薄弱环节,扩大投资消费需求,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尤其是要针对河南传统产业比重大、城镇化水平低、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紧紧抓住结构调整这条主线,优化经济要素的配置状态和比例关系,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和整体经济素质。因此,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好加强宏观调控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关系,速度、结构、比例、效益的关系,加快经济建设与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 2005年,我国和我省都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国家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合理调控总量,着力调整结构,非常有利于我们继续加强农业、能源、交通等薄弱环节建设,特别是国家将逐步从政策、资金、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积极支持中部崛起,东部地区产业受资源制约影响加快向中西部转移,也非常有利于我省更好地发挥区位优势和综合资源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更为重要的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我省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更加明显,经济自主增长机制逐步形成,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很高,这些都为我省更快更好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当然,与此同时,我省经济发展也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国家继续严把土地、信贷闸门,煤电油运等支撑经济增长的资源条件不会宽松;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稳固;连续两年经济高增长后,继续保持较高的发展势头有一定的难度。这一切都要求我们不能有丝毫的自满,不敢有半点的懈怠,坚决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国家加强宏观调控作为我省经济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适时调整工作思路和重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坚持在发展中顺应调控,在调控中谋求发展,努力使我省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健康运行。 (执笔:郭 军)
  省委宣传部课题组
(责任编辑:吕新)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 相关资讯  
 
 □ 新闻搜索
关键字:
类  别:
  
 □ 图片新闻
河南魅力借旅姐巡游“东风”传遍全球
河南魅力借旅姐巡游“东风”传遍全球
云台山嵩山入选首批国家遗产预备名录
云台山嵩山入选首批国家遗产预备名录
开封市第三届荷花艺术节隆重开幕
开封市第三届荷花艺术节隆重开幕
[ 合 作 媒 体 ]    河南电视《旅游频道》 |  河南电台旅游广播  |  东方今报  |  河南报业网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虚位以待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意见建议
河南省旅游局主办
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承办并技术支持 
版权所有 (C) Copyright 2007-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证号:B2-20040057 备案序号:豫ICP备050118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