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书记徐光春同志在去年年底召开的省委工作会议上强调,保持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必须把握大局,抓住关键,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特征,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特征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本,它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我们党的战略指导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既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的需要,也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主体地位的科学概括,其思想根植于人是社会的主体这一客观事实,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就是从现实的人出发,以现实的人为根据,以现实的人的发展为目的的社会发展理论。恩格斯把历史唯物主义称之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从而从最一般、最普遍的意义上指明了人与人的世界的内在统一性。“以人为本”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未来社会的本质要求。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其基本矛盾运动从低级向高级转化、演变的过程,作为一个历史过程,是生产方式变化和变革的过程,在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决定的核心的因素都是人。生产方式的进步是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人与人及人与自然关系升华、和谐的结果,没有人的变化,就没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判断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阶段和某一个阶段的发展程度,不是根据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而是根据这个社会用什么生产方式生产,而生产方式发展变化从动因到结果都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关系的变化。所以,要检验社会生产方式是否发展,是否进步,关键要看人的素质是否提高,人际关系是否升华,人和自然的关系及人与人的关系是否和谐。因此,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未来理想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根本宗旨和奋斗目标。共产党作为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先进政党,以解放全人类为自己的最终目标,必然要坚持以人为本。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一个由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共同构成的社会发展目标体系,它相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目标来说,是又一次质的飞跃,进一步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它要求我们制定方针政策时既要关注经济指标,也要关注政治和文化指标;既要关注社会指标,也要关注自然和生态指标;既要关注近期指标,也要关注远期指标。一句话,就是要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根本而长远的目标。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必须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努力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三,坚持以人为本,是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一般把发展仅仅理解为经济增长,并把国内生产总值看成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的唯一指标。但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不等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而且片面追求这种增长会带来发展失衡、环境污染等许多严重的问题。实践一再证明,如果人类以破坏自然、污染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必将遭到自然的惩罚。那将会“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经济、社会和人类本身都很难健康持续发展。于是,世界各国的有识之士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仅有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是不够的,经济发展应该与社会进步相协调,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为了避免走西方发达国家的老路,我们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才能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共享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所创造的美好生存环境和全面发展的条件。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反映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体现了当代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 其四,坚持“以人为本”,是共产党人价值取向的新维度。“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它既是一种价值取向,也是一种思维方式。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它强调解放人、依靠人和塑造人、关心人、尊重人和为了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如温家宝总理阐述的:“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要求人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时,既要坚持并运用历史的尺度,又要确立并运用人的尺度;既要关注人的生活世界,也要对人的生存和发展保持终极关怀;既要关注人的共性、普遍性,也要关注人的个性;既要树立人的自主意识,同时也要承担社会责任。 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在领导经济工作中,必须时刻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深入体察人民群众的意愿,着力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产生活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切实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在各项决策和工作部署中,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第一,必须落实到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我们的一切决策,在全局上牢牢把握住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制定和实施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各项方针政策,都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依据,都要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创新发展思路,努力使我们的方针政策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使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更快更好地发展起来,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第二,必须落实到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要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各项工作各个环节都细心研究群众的利益,关心群众疾苦,体察群众情绪,努力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团结带领群众不断前进。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特别是要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同那里的干部和群众一道,努力排忧解难,化解矛盾,打开工作局面。要切实加强党风政风建设,改进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转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始终与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要自觉接受监督,绝不脱离群众,绝不贪图安逸,绝不以权谋私。 第三,必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要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落实,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阶段性任务统一起来,把实现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要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要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对群众生产生活面临的这样那样的困难,特别是对下岗职工、农村贫困人口和城市贫困居民等困难群众遇到的实际问题,一定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帮助解决,切实把中央和省委为他们脱贫解困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第四,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对长期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是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树立科学发展观,就要求我们不能搞形式主义的花架子,必须坚持讲实话、办实事、求实绩、务实效,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共产党人的政绩观,说到底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但不可否认,目前在一些干部中还存在着不正确的政绩观,如:那种盲目攀比,追求高指标,铺摊子,上项目,留下一堆胡子工程的做法;那种“一个将军一个令”,“新官上任三把火”,热衷于标新立异,贪大求奢,好高骛远,今天一个大规划,明天一个大思路,朝令夕改,使人无所适从的做法;那种只求本届有政绩,不给下届留财富,花光用光,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益的做法,凡此种种,不是为人民造福,而是对人民犯罪;不是创造辉煌业绩,而是留下沉重包袱和重大隐患。他们树政绩的目的,是给自己留名,给自己立碑,为自己邀官。这样的政绩,不仅对国家、对社会、对老百姓毫无益处,最终也会毁了自己。因此,我们要像郑培民同志那样,始终把为民造福作为第一责任,以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认真做好每一件事;要把为民造福当作自己的最高追求,立志做大事,而不是立志做大官;要从群众最需要的事情做起,以群众的情绪为第一信号,以群众的需要为第一选择,以群众的满意为第一标准;要坚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办符合人民要求的事,而不是从制造个人政绩出发,围绕个人升迁去办事。 第五,必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前,城乡差距扩大,农民收入过低、负担过重等问题,构成现代中国社会的突出矛盾。尤其是我省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任务,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要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科技产业化水平,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其次,要统筹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步伐。要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配置;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推进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大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积极发展文化事业,推进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其三,要积极扩大就业,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维护社会稳定。要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努力拓宽就业渠道,继续落实扶持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再就业援助制度,认真解决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努力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要继续做好“两个确保”,规范和完善城市“低保”工作,搞好“三条保障线”的平稳衔接;要把符合条件的城镇从业人员逐步纳入社会保险范围,逐步在全省建立规范、完善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探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通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切实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不断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