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恩必报真君子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1/6 9:12:51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西晋范阳人祖逖少有大志,入洛阳为官,深夜闻鸡鸣即起床练剑。西晋末,祖逖以豫州刺史职衔避难江淮,率亲族部属数百家渡江北伐,于中流击楫(船桨)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气冲霄汉。但东晋朝廷不支持北伐,祖逖忧愤而死,豫州人如丧父母,为之立祠。“闻鸡起舞”“中流击楫”的励志故事千古传诵。
祖逖有胡奴名王安,思念老母,申请北归,祖逖说:“我怎能违拗你的孝心呢!”于是,厚赠钱帛送其归。 祖逖死后,其弟祖约统领部众,却背叛朝廷投降后赵。此时东晋与后赵交好,协议互不接受叛臣,石勒于是将祖约全族数百口斩首。王安此时已做了后赵左卫将军,忆祖逖恩德,感叹道:“岂可使祖士稚(祖逖字)无后乎?”乃自往观刑,趁混乱之机,冒死将祖逖十岁幼子祖道重救出,匿藏寺庙为僧。后赵灭亡,祖道重复归江南,为祖逖唯一后人。
《资治通鉴》记载的这个王安,冒死报答祖逖恩德,称得上真君子。“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更是义的必然要求。受人恩惠,给予报答,天经地义;而且报答得多一些,甚至很多,才能将义升华。因为知恩报恩不是借钱还钱借物还物的互换,而是情感的付出,情感是无价的。比如一个人即将饿死时,有人给一碗饭、一块馍,把他救活了,难道这种救命之恩仅有一碗饭、一块馍的价值吗?
正因为如此,中国历史上的许多义士,都是知恩必报的,而且是以身家性命相报的。《史记·晋世家》载,晋大夫赵盾打猎时,在桑树下遇见个饿昏之人,叫示眯明(此为一说),就赐他饭食,他吃了一半。赵盾问其故,他说: “我游学三年,未知母之存亡,想把这一半奉献母亲。”赵盾感动,又赐他许多肉食。
示眯明归家见母后外出求仕,做了晋灵公的宰夫(主管宫廷饮食之官),赵盾不知。不久,晋灵公邀赵盾饮酒,暗伏甲士行刺,示眯明知道灵公阴谋,在赵盾酒过三巡后就催他离去;灵公又纵恶犬追咬赵盾,示眯明挥剑击杀恶犬;灵公再遣甲士追杀,示眯明挺身决斗,赵盾得以逃脱。示眯明脱险后赶上赵盾,赵盾问他为何舍命相救,他说:“我桑下饿人也。”问其姓名,不答,逃亡别国。
《资治通鉴》传承了知恩必报的侠义思想,辑录了12位如示眯明这样的义士。
李大亮,唐太宗时左卫大将军、工部尚书。早年为隋朝军官,在镇压瓦岗农民起义时被俘,为义军将领张弼所救,遂有交情,后因战乱各奔东西。隋亡后李大亮显贵于唐,寻求张弼欲报其德,而张弼此时落魄为小吏,不愿牵累 李大亮,隐姓埋名。李大亮一日于路途巧遇张弼,才得知张弼境遇,相持而泣,多送家资,张弼拒而不受。李大亮又禀报太宗他与张弼的生死交情,愿把自己的官爵让给张弼,以报当年救命大恩,太宗成人之美,提拔张弼为中郎将。于是,“时人皆贤大亮不负恩,而多(赞美)弼之不伐(骄傲)也”。
甘宁,三国东吴大将。原归荆州刘表部将黄祖,镇守夏口(今武昌),虽战功卓著,黄祖以凡人待之,三年不予重用。都督苏飞数次举荐,黄祖仍不用,于是帮助甘宁逃离夏口投奔东吴,得到孙权重用。
孙权为报杀父之仇(孙权之父孙坚为黄祖所杀),预做两个木匣,准备盛放黄祖、苏飞首级,以祭奠亡父之灵。结果在攻伐夏口时,甘宁为先锋,斩杀黄祖,活捉苏飞。孙权将杀苏飞,甘宁叩头请命:“我无苏飞呵护,早已殒命沟壑,不得效命于麾下。今请赦免苏飞。”孙权道:“他如逃亡怎么办?”甘宁立誓:“我保苏飞不逃亡。如苏飞逃亡,请把我的头颅割下放入匣中以代苏飞之首。”孙权于是赦免苏飞。甘宁为报恩是置生死于不顾的。
(作者:喻清录 责任编辑:曾玉梅)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