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772~842),字梦得,自云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七代祖刘亮曾在北魏做官,后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成为洛阳人,坟墓也在洛阳北山。后因地方窄狭,于是从他曾祖父刘凯开始,就埋葬在荥阳檀山原,并且同时还在荥阳修建了房舍,购置了田地,将家也安在了这里。刘禹锡年逾花甲时谈起自己的家世也说:自己是“家本荥上,占籍洛阳① ”。
刘禹锡的父亲刘绪,天宝末年应进士考试,恰好碰上“安史之乱”,于是合族东迁至今浙江嘉兴,刘禹锡就出生在那里。
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刘禹锡登进士第,又登宏辞科,其间同柳宗元相知。
贞元十一年,又中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第二年,父亲病故于扬州,安葬于荥阳檀山原祖坟。以后两年,进入杜佑幕中作幕僚,为徐泗濠节度使掌书记,又改为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代杜佑撰表、状多篇,并经历了几个月的戎马生涯。贞元十八年,调补京兆府渭南县主簿,第二年闰十月,入朝廷为监祭御史,与韦执谊、王叔文、韩愈、牛僧孺(rú)、李程等交游。
贞元二十一年正月唐德宗死,李诵即位,是为顺宗。顺宗患病失音,召王伾(pī)居宫中,使王叔文坐翰林院中决事,一场以王伾、王叔文为领袖,以刘禹锡、柳宗元为核心人物,历史上著名的“永贞革新”开始了。但是这场以“二王刘柳”为核心革新只进行了146天就夭折了。为什么?就因为这场革新以内抑宦官、外制藩镇为其政治目的,所以遭到了宦官、藩镇以及守旧派大官僚们猖狂的反扑。随着顺宗退位,在皇太子唐宪宗李纯即位的第三天,便开始了对革新派的残酷迫害。九月十三日刘禹锡、柳宗元等人被贬为远州刺史,接着又以为对这些王叔文之党“贬之太轻”,再贬为远州司马。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刘禹锡初贬连州刺史,赴连州途中又再贬朗州司马。第二年夏,他上书杜佑,说自家的祖坟在京索之间,如果能使东曹补吏,将自己“置籍于荥阳伍中”,得以拜先人坟墓,即使自己“尽力于井臼②(jiù)之间”,这也算是遂了心愿。然而就在这一年八月,宪宗下诏说:刘禹锡等八人,“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就这样,在朗州贬所,他一共待了十年。在这十年里,他身处逆境,不忘初心,寄情笔墨,写了不少“见志之具”的诗歌和散文。尤其值得大书特书的是他结合自己的痛苦经历,对天人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写出了著名的《天论》三篇,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思想史上唯物主义哲学家的崇高地位。
唐宪宗元和九年岁末,刘禹锡、柳宗元他们这一群元和初被贬谪的官吏终于接到了召回长安的诏书。刘禹锡喜不自胜,认为这一下子回到朝廷可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干出一番事业了。
谁知刘禹锡、柳宗元等人这次被召回长安,被任命为州刺史,官虽升了,却被贬得更远。刘禹锡则因为写了一首《戏赠看花诸君子》的诗,云“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执政者为此而大为“不悦”,认为“语涉讥刺”,诏下令其出为播州③ 刺史。当时“播州西南极远,猿狖(yòu)所居,人迹罕至,其老母必去不得”,由于御史中丞裴度出面向宪宗讲情,才得以“改授连州刺史”。
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春到唐穆宗宝历二年(826)这十多年间,除在元和十四年(819)冬至长庆元年(821)冬为母亲守孝以外,他先任连州刺史,后除夔(kuí)州,转和州④,直至宝历二年冬才罢和州刺史被召回长安。北归途中,过扬州,同白居易相遇,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著名的诗: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诗里有着空怀“报国松筠(yún)心”,壮志难酬的怨愤,有着对当年永贞革新战友柳宗元、吕温等人的深深怀念,也有着回归久睽(kuí)的故乡恍若隔世的不尽的感慨。但是另一方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无论自然界,也无论人类社会,其新陈代谢、推陈出新都是普遍的规律,将来一定胜于现在,也更胜于过去,那种乐观自信、旷达向上的人生态度,刘禹锡于此是终生不改的。
唐文宗大和元年秋,他被任命为主客郎中,二年春又充集贤殿学士。在长安,他重游了玄都观,写了《再游玄都观》诗: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这一首诗同《戏赠看花诸君子》一样,运用了借喻手法,借庙宇依旧、景物全非的自然景观,比喻新贵的红极一时又相继失势,较之前一首诗,讽刺得更辛辣,态度也更为倔强(jiàng)。
大和三年,刘禹锡除礼部郎中,仍兼集贤殿学士。到大和五年十月,他又被外放到苏州作刺史。当时苏州刚遭受了一场大火灾,刘禹锡一到任,就察视灾情,了解民瘼(mò),为民请命,赈恤(xù)灾民。一年后,由于刘禹锡的衷心抚绥(suí),灾情消除了,生产恢复并且得到了发展。对刘禹锡在苏州的作为,苏州人民是不会忘记的,他们把他与曾作过苏州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一起称为“三贤”,并特为建“三贤堂”,岁时致祭。
大和八年(834)七月,刘禹锡奉命调任汝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本道防御使。汝州离洛阳、荥阳较近,因而他在《汝州上后谢宰相状》里说:“忽蒙天恩,稍移近郡,家本荥上,籍占洛阳,病辞江干(岸),老见多树,荣感之至,实倍常情。”终于回到了几十年魂牵梦绕的故乡,怪不得刘禹锡的感激之情要溢于言辞之间了。
可是刘禹锡在汝州仅仅待了一年多,朝廷就要让他移同州⑤刺史。到第二年秋,刘禹锡就离开同州,升迁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郑,回到了洛阳。此后,他与白居易、裴度等诗酒唱和,再也没有离开过。七十岁那年,加检校礼部尚书。第二年,自知不久于人世,作《子刘子自传》,公开为永贞革新为王叔文翻案,并且说自己为此“人或加讪(shàn),心无疵兮⑥ ”。到七月,一代诗豪、思想家刘禹锡就抱着一生政治抱负不得施展的遗憾离开了人世,并遗嘱归葬于荥阳檀山原其父母之墓侧。
综观刘禹锡一生,他“宰相器”的抱负虽未实现,但渊博的学识、出众的才华以及他仕途的乖蹇(jiǎn)却造就他成为了一个杰出的诗人和唯物主义思想家。
中唐诗坛名家纷起,流派众多,而刘禹锡则以其诗的雄浑爽朗又明快流畅而独树一帜、自成风格。他的政治讽刺诗寓意深刻,辛辣犀利;他的怀古诗,纯用律绝形式,吊古伤今,沉郁苍凉,感慨无限;他学习民歌所作的《竹枝词》、《杨柳枝词》、《浪淘沙词》等,活泼清新、自然流转,尽洗文人习气。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将哲学家的睿智与诗人的才华结合起来,熔形象与哲理于一炉,反映出诗人对社会对人生理智的观察和思考,闪耀着深邃思想的光辉。他的一些诗句,在壮阔的景物描写中,包含着事物的发展变化、新陈代谢的规律。他善于借助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将深微的哲理诗化,使得他的诗既具有相当高的审美价值,同时也包含了深刻的哲学意蕴。
作为一个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天和人都是物,同属有形的事物。宇宙万物是一个生长发展的自然过程,事物之间既互相矛盾斗争又互相依存。同时,万事万物都有着自己的规律,而规律对于事物有着必然性。事物规律的必然性,决定了事物发展的趋势,事物发展的趋势又决定于事物本身的存在和状况。这一切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他还进一步探索了天与人的关系,认为天与人各有其特点,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人虽不能干预自然界的职能和规律,但却可以正确认识并运用自然资源、自然规律,服务于自己生活的各个方面。
作为一个有“宰相器”而又自负是人中龙人中仙的政治家来说,刘禹锡的一生遭际是不幸的。但这种“不幸”却造就他成为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和唯物主义思想家,而彪炳于中国的史册。
【注释】①句意:家本来是在荥阳的,却占了洛阳的户籍。
②井臼:井,打水;臼,舂米。指操作家务劳动。
③播州:治在今贵州遵义市,唐贞观十三年(639)置播州,因境内有播川得名。
④连州:位于广东北部,五岭南麓,治在今广东连州市。夔州:治在四川奉节市。和州:治在安徽省和州市。
⑤同州:治武乡(今陕西大荔)。
⑥加讪:毁谤;疵:小毛病。
有关时光旅行的故事,总能引发人们津…[详情]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