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谿(xī)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其祖父李俌(fǔ)迁居荥阳,至商隐时已历三世。在《祭仲姊文》中,李商隐说:“檀山荥水,实为我家。”
李商隐出身于一个中小官吏家庭。父亲去世时,李商隐还不满十岁,便奉母扶柩归葬于荥阳檀山之原。此后他的叔父、两位姐姐以及小侄女寄寄等,死后均埋葬在这里。《祭叔父文》曰:“檀山旧茔,忽罹(lí)风水,寿堂圮(pǐ)坏,冢树凋倾。① ”《祭小侄女寄寄文》更说:“俾(bǐ)自我祖,百世不迁。”在为父亲守制这一段日子里,家境甚窘。但也就在这时及以后数年中,李商隐与其弟羲叟由从叔李某“亲授经典,教为文章”。刚满十六岁的李商隐以古文为当时的士大夫们所知。
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底,天平军节度使(驻郓州)令狐楚聘请李商隐入幕为巡官。因爱其才,令在门下与其子令狐绹(táo)等同学,亲自指点,教他骈体文。大和六年,李商隐又随令狐楚于太原幕。李商隐二十一岁,去京师应进士考试,两试不第。他在故乡荥阳侍奉过母亲,随表叔崔戎自华州而兖州为其掌章奏事宜,还曾跑到今河南济源市的玉阳山“学仙玉阳”。直等到开成三年(838)春,经令狐绹推荐,已二十五岁的李商隐才得以登进士第。冬天,李商隐赴时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令狐楚的驻地兴元(今陕西汉中市),为令狐楚代草遗表。
在从兴元至长安途中,看到农村的凋蔽农民的痛苦,写了一首可上追杜甫《北征》的长诗《行次西郊一百韵》,在这首诗里,他大声呼吁:“又闻理与乱,在人不在天。”可以说,他所瞩目的历史和现实愈发广阔了。
李商隐所处的唐王朝中晚期,已是处于全面崩溃的前夜。宦官专权于内,藩镇割据于外,晚唐朝廷内官僚集团之间的纷争也异常激烈。大和初年,在原派系斗争基础上,形成所谓牛李两党。牛党以李宗闵(mǐn)、牛僧孺为首,李党以李德裕、郑覃为首。在一系列问题上是非蜂起,连唐文宗都慨叹说: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开成三年,已二十六岁的李商隐,入泾原(治在今甘肃泾县北)节度使王茂元幕。王茂元爱其才,把女儿嫁给了他。可是王茂元接近李党,于是就招致了令狐绹等人的忌恨,谓其“背恩”。他自己虽无党争观念,但他从此跌入了牛李党争的漩涡,备受因党争而起的挤压打击,难以一展怀抱。这一年,李商隐应博学宏词科考试不中。
到了第二年,李商隐通过宏辞科考试后授秘书省校书郎。不久又被调为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县尉。因为给在他看来蒙冤的穷民以一定的宽减,而惹恼了观察使孙简而乞假归京了。会昌二年,又居忠武节度使许州(今河南许昌)王茂元幕为掌书记。不久,回到长安任秘书省正字。也就在这一年,因母亲去世,李商隐又不得不守丧家居。会昌四年春,埋葬母亲于故乡荥阳后,回到京城,又当了一年多的秘书省正字。到唐宣宗大中元年三月,李商隐三十六岁,入桂管观察使(治桂林)郑亚幕,为支使兼掌书记,曾短期摄守昭平郡。随着郑亚贬循州,李商隐也不得己而北归。到大中三年十月,武宁节度使(驻徐州)卢弘止又辟商隐入幕为判官,得侍御史,但不到两年,卢弘止卒,只得又罢徐州幕。可还未回到家里,妻王氏又死了。这一年七月,河南尹柳仲郢(yǐng)任东川节度使,又辟商隐为节度书记。从大中六年到大中九年十一月,柳仲郢内征前,李商隐一直待在柳仲郢幕代掌书记。在这里柳仲郢曾为他奏加检校工部郎中。他说自己“三年已来,丧失家道,平居忽忽不乐”。
柳仲郢内征,李商隐也随仲郢回到了长安,不久,为柳仲郢奏充盐铁推官,曾游江东。大中十二年,柳仲郢罢盐铁转运使,李商隐也跟着罢盐铁推官回到荥阳老家。没有多久,他就怀着匡国无门、夙心未遂的遗恨病逝家中。死后,也同刘禹锡一样埋葬在檀山原上,西北距刘禹锡墓也不过十里之遥。
李商隐是一位关心现实和国家命运的人,他的政治诗不下一百余首,占其现存约六百首诗的六分之一。如他的著名长诗《行次西郊一百韵》,展示了京西郊区“农具弃道旁,饥牛死空墩,依依过村落,十室无一存”的荒凉残破,并展示了社会症结。既有唐王朝衰落历史过程的纵向追溯,亦有各种社会危机的横向解剖,构成了长达百余年的社会历史画面。
文宗大和九年(835),对郑注、李训谋除宦官不成而导致大批无辜朝官被杀的“甘露之变”。当时包括白居易、杜牧等诗人在内都慑于宦官的气焰噤(jìn)若寒蝉④,而李商隐却义无反顾,挺身而出,写了《有感二首》、《重有感》、《曲江》等诗,抨击宦官篡权乱政、滥杀无辜,表现了对唐王朝命运的忧虑。他的朋友刘蕡(fén),因反对宦官而贬死,他一再写诗哭吊,反复为其鸣不平,且将比兴手法引入题材,含蓄地将谴责的茅头指向肆虐的宦官与昏愦的皇帝。
反对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是李商隐诗歌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一类诗歌中,他将反对藩镇和对朝政的批判结合起来,在思想深度上超过了以前的同类作品。
李商隐的咏史诗也历来受到推崇,而内容则多针对封建统治者的淫奢昏愚进行讽慨,如《隋宫》,写隋炀帝的逸游荒淫,以已然推想到必然,从生前预拟死后,在含蓄微婉的抒情中,含寓着深刻的思致、尖锐的讽刺。而另外一些咏史诗,则明显地借古讽今。如《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论。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借贾谊宣室夜召一事,加以发挥,发泄了对唐代后期最高统治者不重求贤重求仙、希求长生这一荒唐无知行径的愤懑(mèn)。
安史之乱是大唐王朝由兴盛转衰亡的转折点,李商隐对唐玄宗李隆基纵情声色而失政特感痛心,不但在《马嵬(wéi)》一诗对这位大唐的先帝给予了尖锐的讽刺,并且在另一首诗《龙池》中,更为尖锐地揭露唐玄宗霸占儿媳杨玉环的极为无耻、极为丑恶的肮脏行径。连本朝皇帝也不放过,不稍讳饰,其胆识着实令人惊叹!
李商隐最为杰出的是以无题为中心的爱情诗。李商隐在中唐已经开始上升的爱情与绮艳题材、在向心灵世界深入等方面,把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卓然成为大家。李商隐的爱情观和女性观是比较进步的,他是以一种平等的态度,以一种纯情的而不是色欲的角度来写爱情、写女性的。如那首著名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那种刻骨铭心的离情别恨,那种超越爱情而具有执着人生永恒意义的至情至性,那种两心眷眷、两情依依的细意体贴关注,那种更见情之深挚的近乎无望中的希望,把爱情纯化、升华得如此明净而缠绵悱恻(fěicè),这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确实是十分罕见的。
李商隐的诗歌创作,给在盛唐和中唐已经有过充分发展的唐诗以重大的推进,使其再次出现了一个高峰。李商隐,确实是继李白、杜甫、韩愈之后,再次为诗国开疆辟土的大家。
【注释】①句意:檀山老坟,忽然遭到狂风暴雨及洪水的冲击,墓头塌陷破坏严重,坟上的树木也凋枯倒在地上。
②噤若寒蝉: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
有关时光旅行的故事,总能引发人们津…[详情]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