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分兵定向 四路攻战—李自成“荥阳大会”
分兵定向 四路攻战—李自成“荥阳大会”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12/29 10:56:34 来源:荥阳外宣网 点击次数:

 明朝末年,朝廷腐败,官吏豪横,加之连年大旱,人民已是走投无路;而陕西北部旱灾尤为严重,饿殍遍地,人民已处水深火热之中。崇祯元年(1628)府谷县王嘉胤、安塞高迎祥、延安张献忠等人揭竿起义,起义队伍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崇祯二年(1629),不堪忍受压迫欺榨的陕西米脂人李自成参加了王嘉胤的起义军,后又投“闯王”高迎祥,成为一员猛将,号称“闯将”。

 崇祯六年(1633)11月,陕北农民起义军突破明军防线,渡过黄河,进入河南,转战豫西。

 崇祯七年(1634)末,洪承畴任明兵部尚书,统一指挥陕、山、豫、川、鄂五省官军七万余人,从四面八方压向河南,企图对农民起义军围而歼之。

 崇祯八年(1635)正月初六日,农民起义军攻占荥阳。面对严峻的军事形势,为了打破明军的围剿,起义军十三家七十二营首领聚集荥阳开会,商讨拒敌之策,即历史上著名的“荥阳大会”。

 参加荥阳大会的有“老回回、闯王高迎祥、革里眼、左金王、曹操、改世王、射塌天、八大王、横天王、混十万、过天星、九条龙、顺天王”等十三家,“议逆官军”。会上老回回主张北渡黄河,进入山西。张献忠反对,双方争执不下。此时,李自成提出了新的作战方略: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况我们有十万之众,“官兵无能为也,宜分兵定所向”。大家同意了李自成的这一主张。

 荥阳大会,制定了联合作战,分兵出击的战略方针,决定分兵五路,主动向明军出击。会后,这些作战方针得到贯彻实施,从而粉碎了洪承畴的围剿计划。

 荥阳大会,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李自成在荥阳大会上的卓越表现,使他的声誉日隆。第二年,高迎祥牺牲,李自成继任“闯王”。他率领农民起义军往来驰骋于中州大地,狠狠地打击了明朝的统治。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许多农民丧失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加之赋役繁重,灾害频仍,人民难以为生。针对这种严峻的社会现实,李自成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深得广大劳动人民的拥护,民谣“迎闯王,不纳粮”,“接闯王,不征粮”,“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就是当时人民心情的写照。

 至崇祯十六年(1643)初,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已占据河南大部地区。十七年(1644)初,李自成于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开始北伐,3月19日,大顺军攻入北京,明朝灭亡。

(作者:郑旅 责任编辑:刘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