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恐惧流言日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12/22 17:58:14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周公,名姬旦,周文王第四子,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周武王死,成王继位,周公代摄政事。周公之弟管叔(名姬鲜,受封于管,即今河南郑州)、蔡叔(名姬度,受封于蔡,即今河南上蔡)勾结纣王之子武庚图谋叛乱,于是散布流言于国:“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恐惧又无从解释,只能对姜尚、召公奭(shì,周公弟)表明心迹:“我代摄政事,是因为天下未定,成王年幼,生怕丢了先王基业呀!”又打发儿子伯禽代表自己到封国鲁地(今山东曲阜一带)就国,以证明自己没有政治野心,代摄政事是暂时的,是不得已而为之。
白居易诗云:“周公恐惧流言日。”像周公这样的圣贤,尚且恐惧流言如洪水猛兽,何况常人呢!这是因为流言有四个特征:其一,来无影,去无踪,流传甚广甚快,被流言所伤者也许还茫然无知,全天下人都耳熟能详了;其二,内容大都是谋反篡逆、贪渎财货、酗酒好色等,很容易达到挑拨离间、制造混乱、坏人声誉的目的;其三,所伤者基本是各方面的优秀人才,或才学出众,或成就斐然,或操持权柄,或忠正耿直,因此遭人忌恨,流言不期而至;其四,一般是在某人官运财运婚运红火时出现,一旦把某人整倒了,好事败坏了,就自行消失了。流言如此猖狂,谁不恐惧?
流言可以害人,甚至能够杀人。《资治通鉴》中,制造流言的人和被流言所伤的人不计其数,使人可恨、可怕、可叹、可惜。西汉初期三个最优秀的宰辅之才季布、贾谊、晁错,都是被流言所伤所害的。
季布,原为项羽部将,项羽灭亡后被刘邦特赦,任为郎中,惠帝时任中郎将,转任河东(今山西运城、临汾一带)太守。季布有三大优点:一是骁勇善战,楚汉战争中屡次击败刘邦;二是深明治国之道,刘邦死后匈奴单于挑衅 吕太后,樊哙等人皆欲出兵,唯有季布说服吕太后罢战议和,使天下得以安定太平;三是以诚信享誉天下,有“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之说。因为季布的这些优点,汉文帝召他进京,打算任其为御史大夫。这时有人散布“季布好酗酒,酒后常误事”之言,文帝听到后就犹豫了。季布留驻馆驿月余未获任用,就求见文帝申诉:“必有人毁坏我的声誉!”文帝推诿掩饰道:“河东郡国家股肱,特召你进京见一面。”季布无奈返回河东,愤慨而终。
贾谊,洛阳人,18岁即以文才享誉天下,20岁被文帝任为博士,一年后升任太中大夫。贾谊成名之作是《过秦论》《治安策》《论积贮疏》等政论文,对治国安邦提出了许多重要创见,尤其是《过秦论》对秦王朝速亡教训的总结,两千多年来传诵不绝,光辉不减。贾谊在政坛的迅速崛起,引起了一些元老重臣嫉妒。这些元老重臣便诋毁他:“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文帝只好将贾谊贬为长沙王太傅。贾谊过湘水,作《吊屈原赋》,借哀悼屈原抒发怀才不遇的心情,催人泪下。贾谊33岁便忧郁而死。
晁错,汉景帝时御史大夫,深得宠信,号为“智囊”。为巩固中央集权,晁错提议逐步削去诸侯国封地,吴王刘濞等七个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起兵谋反,并放言“是被晁错逼反的”,只要杀了晁错就可退兵。这个 阴谋被晁错的仇人袁盎(因贪赃被晁错处置)利用,通过大将军窦婴(与晁错有怨)夜见景帝,献“斩错以谢吴”之计。景帝此时已六神无主,误以为牺牲晁错便可退七国之兵,于是默许袁盎。次日早朝,景帝突然下旨诛杀晁错,晁错在朝堂上被押赴东市腰斩。但景帝很快就后悔莫及,因为晁错死了,吴楚七国攻势更猛,刘濞既要杀晁错,更要夺天下。
“文景之治”是享誉后世的治世,文帝、景帝是享誉后世的明君。治世尚如此,明君尚如此,乱世当如何,昏君当如何!
(作者:喻清录 责任编辑:刘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