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河洛春秋】“诗中雄伯”吕公溥
【河洛春秋】“诗中雄伯”吕公溥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12/22 17:17:37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吕公溥是吕履恒之孙,吕守曾之子,“诗工言情,真挚凄惋,入人心脾”,袁枚称其为“诗中雄伯”。著有《寸田诗草》,并有传奇《弥勒笑》传世,是目前所见最早、最完整的十字调梆子腔剧本。
    1 吕公溥家世
    吕公溥是吕履恒之孙,吕守曾之子。吕守曾是吕履恒的第三子,字待孙,号松坪,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举人,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进士,曾官河北完县知县,擢宣化知府,累官至山西布政使。
吕公溥(1727—1805),字仁原,号寸田,又号髯痴,平生未出仕,晚年主持阌(wén)乡书院,《中州先哲传·文苑》有传。吕公溥晚年酷爱王羲之《兰亭帖》和王铎书法,终日挥毫,不知疲倦。文字外惟事偃息(休养,歇息),自称爱眠道人。
    河南省社科院王永宽研究员指出,吕公溥的著作有《寸田诗草》8卷,附《诗余》1卷,被《中州艺文录》卷24收录。《寸田诗草》现存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其侄吕燕昭刻本,河南省图书馆有收藏,《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著录。卷前有袁枚序,署“钱塘袁枚拜序,时年七十有三”,可知是袁枚于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所作。刊本之末又有吕燕昭跋,于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所作。
    洛阳学者赵跟喜先生收藏有《寸田诗草》一本,我有幸翻阅,稿本纸张发黄,稍有破损,已经有所修补。此外,稿本上还有红笔批注及圈点。从稿本中可以看到吕公溥《自叙》及其写家人的诗歌如《母夫人》《伯兄》《两姊》《两妹》《内人》《妾王氏》等,其中《母夫人》诗云:“拜母南行去,高天一雁斜。北风寒吹雪,游子远离家。广汉浮初日,青山带晚霞。逾年春二月,归看故园花。”可见吕公溥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除《寸田诗草》外,吕公溥最重要的著作是梆子腔剧本《弥勒笑》传奇,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定稿,今存作者手稿。
    2 传奇《弥勒笑》
    在《弥勒笑》传奇卷前有吕公溥自序:“窃尝谓诗变为词,词变为曲,至于曲,几无可变矣。关内外优伶所唱十字调梆子腔,真嘉声也,或即曲之变也欤?歌者易歌,听者易解,不似听红板曲辄思卧也。但嫌说白俚俗,关目牵强,不足以供雅筵,余乃取《梦中缘》为蓝本,改为之。”
    从序文可知,吕公溥欣赏十字调梆子腔,但不满梆子腔流行剧本的俚俗。其改作的目的是既要使用梆子腔的形式,又要使其文词宜于“供雅筵”。清代戏曲家张坚的昆曲剧本《梦中缘》进入了吕公溥的视野。张坚,生  于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卒于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少有才名,却仕途蹇滞,沉沦幕僚而无所大遇。他亲历了昆曲由盛而衰的转折过程,在“雅奏不见赏”之时,仍然执着于昆曲剧本创作,著有《玉燕堂四种曲》传奇集,包括《梦中缘》《梅花簪》《怀沙记》和《玉狮坠》。
    《弥勒笑》写的是苏州一位名叫钟心的书生与三位女子(翰林学士昆山人文岸之女文佩兰,钟心姑母之女娟娟,文佩兰侍女轻云)之间姻缘巧合,终成眷属的故事。吕公溥将佛教“未来佛”弥勒置放在世俗社会中,以笑口常开的布袋和尚(亦称大肚弥勒佛)形象出现在戏曲舞台上,力图走出宗教文化圈,回归中国戏剧本源,寓教于乐、寓德于乐,以文化娱乐的形式来诠释人生。
吕公溥在《弥勒笑》自序中云:“余今造此一戏,非以崇佛教也……此一戏也,万古千秋,西教胥益,后之凭吊者,呼我谓圣人弟子也可,即呼我谓弥勒化身也,亦无不可。”由此可见,吕公溥在《弥勒笑》中寄托了点化众生的思想。
    《弥勒笑》的突出特点,就是按照梆子腔的曲调来撰写唱词,其中除少数曲词使用旧曲牌如《满庭芳》《小蓬莱》外,全是十字调句式,而且全是“三三四”句型。《弥勒笑》是如今所见最早、最完整的十字调梆子腔剧本。
    另外,在每一出的结尾,吕公溥还擅于集句,如第三出《痴寻》,结尾处有“踏遍苍苔入径深(司空曙),碧云初断信沉沉(刘禹锡)。可知刘阮逢人处(许浑),不辨仙源何处寻(王维)”四句诗句,巧妙集诗,画龙点睛地点明这出戏的主要内容。
    在王永宽看来,“《弥勒笑》独特的体例与作者的文才,决定了它在文学史和戏曲史上都应当受到特别的重视”。
    3 袁枚称其“诗中雄伯”
    吕公溥既是戏曲家,又是诗人。据《新安县志》记载,吕公溥“严守唐宋之界,词从己出,从不剽窃。……诗工言情,真挚凄惋,入人心脾”。袁枚在《寸田诗草》序中称其为“诗中雄伯”。
    吕履恒、吕谦恒相继去世后,吕复恒之子吕法曾继续教家族子弟学诗,曾经于一年之内,与家族子弟相唱和得诗千余首。吕氏家族子弟间相互熏陶,切磋诗艺,蔚然成风。清代诗人杨槐对此亦有记载:“自履恒、谦恒享名后,其子侄辈法曾、守曾、仰曾等昆弟数十人,皆灵运惠连(谢灵运及族弟谢惠连,俱为谢氏家族成员,擅长作诗)之选,向山生乎其间,得以观摩渐染,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者与。”吕氏子弟有大量的诗作,其中一部分就是反映日常交流内容的“家诗”。
    以吕公溥《寸田诗草》卷6为例,有27首诗歌属于“家诗”,这些“家诗”中常蕴含着对子孙辈的训诫,如《赋得诗是吾家事答示从侄》:“诗是吾家事,平生愧未工。古人不相待,寂寞许谁同。高树迟岩月,寒泉咽涧风。容声遗书册,披读感无穷。”吕公溥在诗中勉励从侄们努力读书,无愧先人,将学诗、读诗的良好家风传承下去。
    吕公溥在《寸田诗草·自叙》中回忆了幼时学诗的经历,他说自己“四岁始能言,六岁从诸儿辈嬉戏,口咿呀学语为歌声,先大人(指吕守曾)鄙之,口授诗五六十首,自是暇则即以为歌歌之。”吕守曾所口授者半为唐人五七言绝句,其余则吕履恒《梦月岩诗集》、吕谦恒《青要集》、吕复恒《清壑堂诗集》等诸集中句,可谓家传诗学。
    除了交往著名诗人袁枚,吕公溥还与戏剧家张坚、诗人张开东、小说家李绿园等交往密切,在文坛留下许多佳话。
    李绿园,本名李海观(1707—1790),字孔堂,号绿园,亦号碧圃老人,祖籍河南新安。他以长篇小说《歧路灯》确立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李绿园开始构思、创作长篇小说《歧路灯》。他在家中埋头写作近10年,完成了小说的主体部分,即前80回。后因出仕为官,他中止了该小说的写作。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李绿园辞官还乡,之后再次回到祖籍新安,继续写作《歧路灯》,并最终完稿。
    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吕公溥在新安县与李绿园再见面时写有《赠李孔堂二首》,其一歌颂两人高山流水般的友谊:“吾乡风教至今醇,万里归来一故人。流水高山清以越,太羹元酒淡而真。忘言穆欣来相对,得句推敲妙如神。惟我兄弟君第我,悬榻更解讵嫌贫。”两人的见面被时人誉为乾隆年间中原文坛的一大盛事。





(作者:余来水 责任编辑:刘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