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记忆中的老物件】手表
【记忆中的老物件】手表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12/19 18:45:04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有个洛阳人从迪拜旅行回来,买了好几块名牌手表。人问其故,他答:那边的手表太便宜了,不买亏得慌。 其实他平时并不戴手表(手机也可以看时间),虽然年轻的时候他很渴望拥有一块手表。 洛浦公园的三仪广场,纪念的是东汉科学家张衡。张衡的探索欲望超级强烈,一千多年前,他就在京都洛阳的灵台——当时最大的国家天文台,造出了浑天仪、地动仪。
    浑天仪的构造原理很精妙。张衡用齿轮把天文仪器和计时漏壶连接起来,让它们一天刚好转一周。他这个好点子,被后人借用发明了机械钟。机械钟太笨重,人们又发明了怀表,然后是手表。手表刚问世的时候,并不太受重视。19世纪中期,有人送给匈牙利一名伯爵夫人一块手表,这名夫人只把它当成好玩的稀罕物件。
    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军人意识到抬抬手腕就能弄清楚时间有多实用,这才激发了人们戴手表的热情。 这种热情蔓延到中国民间,在20世纪中期,手表和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一起被列入“三转一响”阵容,成了中国人梦寐以求的奢侈品。 
    洛阳一家医院的刘医生年轻时是相当吸引人的帅哥,但在20世纪70年代,再帅的帅哥,也敌不过丑汉手腕上的手表。 当时的一块国产手表,售价一二百元,对普通人来说,这可不是小数目。就算你是“土豪”,有钱,要是手里没票也不行——在计划经济时代,手表和粮食一样是凭票供应的。
    当时比较流行的国产手表是上海牌手表,进口手表是瑞士梅花牌手表和日本双狮牌手表。常人能搞到一块上海牌手表便觉得顶神气,若是能弄到进口手表,那就更了不得了。刘医生比较中意瑞士手表,另一名老医生在旁边听见“瑞士”两个字,笑了:那年头,瑞士手表只是传说,能见一回就算运气好。 
    20世纪80年代,手表终于接了地气,洛阳人几乎人手一块。一开始,大家用的还是传统的机械表,每天得给表上发条,万一哪天忘了上发条,手表的指针就不动了。后来洛阳开始流行塑料电子表,这种手表不用上发条也能走,于是人人以戴电子表为荣。
    再后来,电子表因过于廉价而被鄙视。于是,有钱人又戴起了机械表——当然,一定得是“劳力士”这等世界顶级品牌才有面子。 可是,别人给不给你面子,还真不能靠一块手表,有文化的人看不起没文化的“土豪”:“不好意思,咱俩有时差。”手表显示同一个时间,思想不在一个频道上,没法儿沟通啊!





(作者:张丽娜 责任编辑:刘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