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开封非遗“民俗婚礼”代表性传承人刘传英 守望传统 弘扬婚俗文化
开封非遗“民俗婚礼”代表性传承人刘传英 守望传统 弘扬婚俗文化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12/17 16:14:04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在开封婚庆行业,提起77岁的刘传英老先生,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从事婚庆主持行业40余年,主持过城乡大小婚庆活动3000多场次。他于2006年荣获开封市首届司仪大赛“金牌司仪”称号,2009年荣获河南省婚庆行业唯一的“河南省民间文化家”称号,2009年12月被定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婚礼”的代表性传承人。从2006年开封婚庆礼仪协会成立至今,他一直任协会副会长。由于从事的事业充满喜庆快乐,这让他形成了心胸开阔、好说好笑的性格,声音听起来就像年轻人。

    为弘扬中华民族婚礼文化,传承中华民族婚礼模式,发扬千百年来民俗婚礼的优势,刘传英一直执著于婚俗文化的研究、搜集、整理和传承工作。他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精力、时间和财力,一生扑在婚俗事业上,与婚俗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刘传英总结说,在从事婚庆行业的40余年中,自己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写书育人,二是授徒传承。他用实际行动保护并传承了民俗婚礼的发展,扩大了民俗婚礼在社会上的影响、效应,提高了民俗婚礼的社会地位,在开封市区及周边县市甚至豫东地区婚庆界,被尊称为“刘老师”。

    一

    刘传英年轻时在半坡店乡吴楼村当大队会计,因为爱说话在村里出了名,被他后来的师傅看中。师傅找到刘传英,希望带他学做司仪,刘传英是个爱热闹的人,便欣然同意。1966年,刘传英跟随师傅学做司仪。1年后,他开始单独主持婚礼。

    虽然是半路出家,但是从接触司仪这一行起,刘传英就喜欢上了这一行。后来,他辞去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司仪工作中,游走于各地城乡,为大家主持婚礼。每到一地,他坚持多听、多想、多记,力求掌握各地区婚礼文化的第一手资料,然后根据自己的经验整理到婚庆的礼仪和台词中。人们都说,刘传英主持的婚礼既符合民俗、民风、礼仪,又文明、新颖、典雅。

    刘传英表示,传统民俗婚礼大致分为6个程序:纳彩(提亲)、问名(合婚)、纳吉(定亲)、纳征(送聘礼)、请期(择日)、亲迎(成亲)。在古代,新人结婚时,这6步礼仪不可或缺,现在虽没以前那么讲究了,但是也要遵循一定的流程。从业40多年,刘传英对婚礼程序样样精通。通过实践,他自编了婚礼上使用的顺口溜,风趣幽默,大家反映效果不错。

    刘传英执著于司仪这一行,主持过多个年代多个地区的各式婚礼。同时,他投入大量的时间及精力搜集、整理、研究中华民族婚礼文化,掌握了民风、民俗及礼仪的第一手资料,积累了民俗婚礼的丰富经验,探究出婚礼文化的理论及依据。因此,婚庆界业内人士评价他是婚庆界的“活字典”、“电脑”,有问必答。有一次,一位司仪对新郎认干爹开锁的仪式、礼仪及台词不会也不懂,就当场打电话给刘传英。刘传英在电话中详细讲解了这一礼仪,解了这位司仪的燃眉之急。

    由于各地、各个时代、各民族的婚礼习俗、民俗及礼仪各有特色、不尽相同,所以司仪必须适应环境需要,使用符合特别地区或特别人群婚礼的语言和礼仪。刘传英根据需要,将一些传统婚礼上不正确、不文明、不健康、不上档次的东西删除,然后经过加工总结出既符合民俗、民风及礼仪,又让司仪说起来朗朗上口的婚庆主持词。

    二

    刘传英认为,搜集、整理、研究和记录有关中华民族婚庆文化的资料,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为传承弘扬民俗婚礼文化,促使中华民族婚礼永远活跃在婚庆舞台上、铭刻在人们记忆中,刘传英除口传身教外,还执笔写书将其流传后世。刘传英认为,执笔写书必须具备三大优势:一是文化程度高、学历深,尤其是有关民俗婚礼方面的知识积累多;二是写作能力强,学过写作方法,写过文章;三是经过专家指导、名人帮助。

    然而,70多岁高龄的刘传英在写作方面实属“一穷二白三没有”:没有受过专业培训,没有写作经历,没有专业老师指导。因此,在其执笔写作过程中,困难可想而知。刘传英只上到小学六年级,没有写过书,纯属门外汉。怎样下笔写书、写书的方法是什么、资料从哪里找,对于这些,他一窍不通。尽管如此,他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仍坚持记录、传承民俗婚礼的相关知识。

    对于刘传英来说,写书最大的困难是年高好忘事,写作进度之慢可以想象。刘传英说,人要有执著的精神、坚定的信仰和意志。写书需要第一手资料,必须亲自到各县乡婚礼现场请教、咨询、收集、记录,然后再整理、加工、提高。收集民俗婚礼资料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查阅书籍、报刊,跑遍各县的乡镇甚至村庄。

    在收集资料过程中,大部分司仪及懂些婚礼常识的人在得知刘传英的来意后,总是热情接待、倾情相告,但也有个别老者对他不屑一顾,甚至白眼相待。

    对收集来的资料分门别类很不容易。由于多次收集到的资料里的时间、地点及人员较繁杂,刘传英只能采取边写、边找、边整理的方法进行整理。动笔写时,因他年高好忘事,“拦路虎”接二连三出现。

    刘传英说:“写文章要有灵感。”白天好说,什么时候有灵感什么时候写,他有时正吃饭就放下碗筷写,不管饭凉与热;夜里正睡觉时,灵感来了,披衣起床就写。就这样,他用了半年,终于在2006年写成了《司仪在婚礼中的旋律》,主要介绍民俗婚礼的有关内容,受到业界的欢迎。

    第一本书的写作成功调动了刘传英写文章的积极性。经过两年的努力,他的第二本书《中原婚庆司仪宝典》于2010年问世,被省文联领导及省出版专家点评称:“这是一本内容丰富的书稿,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且对中国婚庆文化有一定的研究和探索。”该书内容丰富,包含民俗婚礼、浪漫婚礼、中西合璧式婚礼的礼仪套路、各个环节、各项台词、具体操作方法、婚礼前后环节等。书中还包含婚礼中的很多“为什么”。例如,什么叫“三媒六证”,为什么男方称新郎、女方称新娘,典礼台上为什么放弓箭、镜子等物品,司仪如何面对婚礼过程中出现的意外问题,如何当好一个有特色的司仪等。该书集艺术性、知识性、技术性、实战性、趣味性为一体,有利于提高婚礼主持人的素质与能力。《中原婚庆司仪宝典》一经面世便引起轰动,不少外地读者与刘传英产生了共鸣。

    目前,刘传英正在废寝忘食写作第三本书,书名暂定为《中原婚庆司仪三十问》,主要内容是有关民俗婚礼、浪漫婚礼中的用品、饰品及道具的来源、典故、意义及其重要性。

    刘传英说,大部分人对民俗婚礼里的常识不知道、不清楚或知之甚少,就是专业婚庆司仪能说出门道的人也不多,能全面解释婚礼常识的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有必要将这些内容记录下来,传承后世。他说,中华民族婚礼文化是一切婚礼仪式的“根”,是婚礼的“魂”,是无价之“宝”,有必要进行保护和传承。《中原婚庆司仪三十问》年底前有望写成并出版面世。

    三

    为保护、传承和弘扬婚俗文化,刘传英在写书的同时,不断授徒育人,培养民俗婚礼的继承人。为适应豫东地区民俗婚礼的需求,他先后收学员54人,其中,女学员20人,遍及豫东地区。

    刘传英带学员坚持言传身教、知无不言。徒弟拜师后,他除了赠送《中原婚庆司仪宝典》一书外,还有其他实用价值高、针对性强的相关资料。这些资料是他多年实践得出的经验,既符合婚礼上的要求,又使司仪说起来朗朗上口,听众听起来生动有趣,非常感人、幽默可笑,互动感十足。

    刘传英带徒弟注重现场实战,经常带学员到婚礼现场观摩学习。通过让学员上场主持一个环节、一个片段或一部分,下场后再给学员们一一点评优点是什么、不足是什么的方式,让学员将优点继续发扬光大,不足之处加以改正。“在婚礼现场学习的好处是可以锻炼胆略,在主持婚礼时不害怕、不紧张、不怯场。有了胆量才能放松、才能运用自如。面部表情、肢体表演好了,才能赢得观众的喝彩和掌声,才能触及灵魂,记得深刻。”刘传英总结道。

    俗话说,学无止境。刘传英认为,对更高目标的追求是各种事物前进发展及运作的动力,否则将停滞不前或者倒退灭亡。司仪的头脑对于婚礼的运作及婚礼的效果而言至关重要,需要像机械一样经常充电、加油。刘传英对自己的学员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培训,并举办一些有关婚礼的活动供学员自愿参与。在他的安排下,学员们每年农历正月初七进行一次大聚会。在聚会上,大家汇报交流主持婚礼的成绩、优势及体会,总结个人的不足或弱势。

    多年来,刘传英教出了很多优秀学员,使民俗婚礼文化得到了发扬光大。

    由于执著于民俗婚礼的传承和弘扬,刘传英带出了一支优秀的婚礼主持人团队,活跃在豫东地区的婚礼舞台上。对于来自豫东各地的司仪,他有问必答,力求讲透、讲细、讲明白,受到社会各界的赞扬和好评。2013年3月,刘传英与河南电视台梨园春著名主持人庞晓戈、武林风著名主持人郭晨冬共同展演民俗婚礼,受到现场观众和婚庆界的好评,反响较好,一连播出好多次。他还应邀到郑州一家传媒学院讲课,受到该院领导、学生的高度评价。
(作者: 责任编辑:刘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