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开封府戒石铭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12/15 9:07:18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开封府自古就坐落于开封城中心区的南部(宋初时略有变化),故称为南衙开封府,俗称南衙。五代时后梁首设开封府,至民国元年,河南撤府改道,开封府不复存在。在历史的长河中,开封府历经九朝共900余年。
北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三月,包拯权知开封府,实际任职仅一年零三个月。但包拯在任期间,整顿吏治,让百姓直接登堂告状;不畏权贵,开通惠民河;不通关节,以威严治京,成为刚直不阿、铁面无私的包青天。开封府因包拯而名扬天下,人称“天下第一府”。各级衙门大堂前竖立戒石,目的是为了警戒官吏要清正廉明。那么,北宋开封府大堂前戒石铭的内容是什么呢?是宋代16字御制戒石铭。
宋代御制戒石铭,来源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主孟昶的《诫谕辞》。但后来孟昶变得骄纵专横,任用庸才,生活奢靡,连溺器上都镶嵌七宝。宋初,孟昶欲联合北汉,正中宋太祖下怀。965年宋廷发兵入川,蜀将根本无力抵抗,仅月余就进入成都,孟昶只好上书请降。这么一个昏庸的亡国之君居然是传世官箴《诫谕辞》的作者,说明他也曾经英明过。
北宋灭蜀之后,宋太祖赵匡胤鉴于前后蜀都是政治腐败、一触即溃的历史教训,从孟昶的《诫谕辞》中重点摘录出4句,作为宋朝官箴:
尔俸尔禄,民膏民脂;
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意思是:你的俸禄都是老百姓的血汗,下层民众虽容易受到虐待,可上天是难以欺骗的。
至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宋太宗将这一16字官箴正式命名为戒石铭,颁示天下,刻石立于全国各府州县衙门之中。皇帝颁令,自然首先在京城实施,因而北宋开封府、开封县衙、祥符县衙应为中国第一批竖立戒石铭的衙门,中国戒石铭由此诞生。《古今事物考》引《余冬稿》曰:
今之戒石四字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旧传乃宋太宗书,以赐诸郡县者。其辞则摘蜀王孟昶之文也,自是天下始有戒石亭。
北宋灭亡,宋室南迁。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南宋的第一位皇帝宋高宗赵构再次将北宋16字御制戒石铭颁于各府州县刻石立于大堂前,而且采用的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书写的这一祖训的墨宝。目前,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北保定直隶总督署中,仍存有黄庭坚书写的这块宋代16字御制戒石铭。
这一戒石铭,为宋朝开国皇帝选定,两位皇帝颁立,绝对是宋廷祖训、御制。整个宋代,中国各级衙门里没有出现过其他内容的戒石铭。那么,“公生明”戒石铭从何而来呢?
“公生明”戒石铭产生较晚,到明代才出现了“公生明,廉生威”的官箴刻石,有关专家已考证出其出处。河南省专业志丛书《内乡县衙与衙门文化》一书在《官箴戒约》一节中记述:
这则“官箴”之言最早出自明朝曹端之口。曹端系山西曲沃人氏,中举后,一生在霍州、浦州做学政。他学崇朱熹,务重实践,被推为明朝理学之冠。他不仅学术造诣高深,而且品行卓异,培养学生数百人,遍布天下。永乐十二年(1414年),曹端的学生郭晟乡试中试,授西安府同知,临上任去拜别恩师曹端,并讨教为官之道。曹端曰:“其公廉乎!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于是,这则不朽名言便被纳入官箴而流传至今。
明朝著名的清官年富,官至户部尚书,迁山东巡抚时,将曹端的名言做些改动,增加了“公生明,廉生威”的结论性词语,用楷书书写刻碑立于泰安府衙内。从此,中国各级衙门大堂前的戒石铭中才增加了“公生明”的内容,如明代嘉靖年间河北无极县令郭允礼曾制“公生明,廉生威”官箴刻石,清代道光年间陕西长安县令张聪贤曾制含有“公生明,廉生威”的36字官箴刻石等。
以北宋东京开封府的形象出现、以弘扬宋文化为主旨的新开封府,对戒石铭的设置略有遗憾。
2003年年初,位于古代开封府遗址附近的新开封府建成开放。它占地60余亩,整个建筑雄伟庄严、气势非凡。府内各类建筑50余座,宋代风格,王家级别。开封府大堂位于衙城中心,大堂前耸立的戒石,南面刻“公生明”三字,北面刻“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16字。
曾有媒体记者采访某教授询问此事,那位教授“认为开封府出现‘公生明’三字并无不妥”。他说的理由是:
战国时的《荀子·不苟》中就有“公生明,偏生暗”的说法。宋代的司马光曾书写“公生明”三字并立碑,现存放于苏州博物馆内。
“公生明,偏生暗”的大意是:公正就政治清明,偏私则政治黑暗。但书本上曾出现过“公生明”三字和立在衙门大堂前的“公生明”戒石铭是两回事。司马光是手书过“公生明”三字,并且刻了碑,但他手书的是《思无邪,公生明》碑,而不是《公生明》碑。它原是立于苏州府学之内的德育碑,也不是府衙之中的戒石铭。不论是宋代以前的著作中出现过“公生明”三字,还是宋代人在其他地方使用过“公生明”三字,都与北宋开封府戒石铭无关。一不能说明北宋开封府曾竖立过“公生明”戒石铭,二不意味新开封府就可以竖立“公生明”戒石铭。
但“公生明”戒石铭的形象已频频出现在宣传画页、画册、导游解说词、各种对外宣传推介的资料上甚至游客参与的节目中,所以误导在所难免。大批游客在游览了开封府之后,往往对简单、明了、响亮的明代“公生明”戒石铭印象很深,而对宋代16字御制戒石铭的内容及其含义却知之甚少。其实,在开封府所有相关资料中,都没有关于“公生明”戒石铭来历的说明,内容最详细的《开封府导游解说词》一书中对“公生明”戒石铭的叙述只有两句:
正厅院内的这块巨石,南面书“公生明”3个大字。意思是说:只有公正,才能明察秋毫;只有一心为公,才能真正做到清正廉明。
“公生明”戒石铭的来历无法向人们说明,形成了一段令人不易察觉的空白,但总会有许多很专业的游客发现这个问题。
开封府不像清明上河园那样是根据艺术作品《清明上河图》艺术地再现古汴京城的风貌,也不同于历史渊源为六朝皇宫故地的龙亭公园。它是经过慎重选址并依据大量历史文献记载而设计的、旨在历史再现北宋东京开封府的壮美和府衙文化的大型仿宋建筑群,从建筑形式、陈展内容到节目表演,无不与“大宋”密切相关。在里里外外全姓“宋”的情况下,开封府的中心部位却立着明代官衙中才开始出现的“公生明”戒石铭,非常不妥。历史文化的传播是个严肃的事情,历史应该是客观的、准确的,北宋开封府里从来没有出现过“公生明”戒石铭,所以不用为好。
开封府有一句响亮的宣传口号:“游开封府,品味大宋文化;拜包龙图,领略人间正气。”这个口号很得体。我们是宋都,就是要突出宋文化。以北宋东京开封府形象出现的新开封府,其大堂前的戒石铭应以宣传宋太祖选定、宋太宗颁布的“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16字宋代御制戒石铭为重点,最好避免出现有游客发问:请问“公生明”戒石铭是怎样诞生的?而我们的导游员无言以对的尴尬局面。
(作者: 责任编辑:刘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