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古代刑罚】不留有罪之身
【古代刑罚】不留有罪之身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11/17 17:43:40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三国曹魏时期没有手机和互联网,不然,后人大概能看到一段历史视频,名叫“名士嵇康被斩于洛阳东市刑场实录”。
                
    那情景,类似于鲁迅名作《药》里的描述:“(围观者)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围观者不怕革命者的血溅到自己身上,得了痨病的甚至希望得到一个蘸血的馒头,以为吃了便能治病。
                  
    现代行刑是不公开的,因为死刑犯也有尊严。
                
    南北朝时期,北齐孝昭帝在大殿上杀了一个人,大臣王晞觉得不合规矩:这人是该杀,但不该在这儿杀,应该“刑人于市,与众弃之”,拉到大庭广众面前杀,以威慑群众,预防犯罪。
                
    王晞的依据,是历代封建统治者惯常在市面上斩杀罪犯。当然,有的所谓罪犯未必犯了罪,而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无辜的嵇康被斩于洛阳东市,便是明证。
                
    古代执行死刑的时间,大都定在秋后。农历七月、八月、九月,万物肃杀,该杀的都杀掉,不留有罪之身。秋后问斩始于周朝。周公制礼于洛阳,“礼”中有一项就是秋官执掌刑狱。秋官本是国家机构,武则天定都洛阳后,曾一度改刑部为秋官。不过,后世亦有人直接称呼刽子手为秋官。
                  
    刽子手都是心狠手辣之徒。心不狠,干不了砍头这差事。 砍头,不仅需要胆量,而且需要技术。
                
    武则天尚佛,所以在唐代洛阳出家的和尚很多。待到明代,和尚就不是什么好“职业”了。明太祖朱元璋发迹前当过和尚,却讨厌大伙儿效仿他当和尚,所以他采用一种奇特的方法处死他认为有罪的和尚:在地上挖坑,把和尚埋在坑里,只露其脑袋,刽子手拿着斧子,依次削去露出地面的和尚头,美其名曰“铲头会”。
                
    这不像杀人,而像打高尔夫球,像割韭菜,这是拿别人的性命玩一个残酷的游戏。
                
    曾在洛阳担任过“周王朝国家图书馆馆长”的老子,应该是反对玩这种“游戏”的。近两千年前,他就留下了一句话:“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对失去生命的恐惧,或能让人心生忌惮;对生命的尊重与珍惜,方可使人一心向善。
                

(作者:张丽娜 责任编辑:高晓婷)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