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散文大师曾巩与开封
散文大师曾巩与开封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11/15 9:01:38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十二岁试作《六论》

    黄金榜上却遗贤

    曾巩,字子固,宋建昌南丰县(今属江西)人,世称南丰先生,“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父和父亲均为进士出身,祖父曾致尧历知寿、泰、扬、鄂等州,留有文集十卷。父亲曾易占做过宜黄、临川二县尉,能写文章。曾巩自小生长在官僚家庭之中,祖父和父亲的文化素养较高,对他的影响较大。小小年纪的他对经书和历代作家文章有浓厚的兴趣,耳濡目染,进步较快。12岁那年试作《六论》,挥笔而就,言辞甚伟,引起世人惊叹和关注。景三年(公元1036年),18岁的曾巩第一次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未中。在京城他有幸结识了王安石,并且对王安石的文章、品德极为推崇和赞赏。王、曾二人以文为友,相互切磋学问,结下了深厚友谊。

    同年,曾巩父亲受人诬陷而落职归乡,家道中落,生活陷于困境,曾巩为维持全家生活被迫四处奔走,乃至大半个中国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也从中体会到人生的不易,为其以后关心民生疾苦打下了基础。同时,美好的山山水水尽收眼底,为其以后的文学创作也奠定了丰厚的基础。

    京城贡试三兄弟

    同榜争辉传美谈

    仁宗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曾巩二次赴京入太学学习。北宋时,国子学为独一无二的中央官办学校,太学仅系国子学下设置的广文、太学、律学三馆中的一馆,太学教九经、五经、三礼等,入学资格乃低级官僚子弟与素寒子弟。曾巩再次考进士,黄金榜上二度遗贤。他愤而上书在京城做官的欧阳修,并献上《时务策》。欧阳修阅后大惊,形容他的文章如“昆仑倾黄河,渺漫盈百川”,认为曾巩将来必为栋梁,欧阳修十分高兴和自豪地说,选进士的人失去了曾巩,“而独予得也”。从此,曾巩便成为欧阳修的得意门生。欧阳修将曾巩的文章公开示众,曾巩虽考场失意,但其十万言的文章却震惊京城轰动天下,曾巩之名为京都人人所熟悉。

    仁宗嘉二年(公元1057年),欧阳修和梅尧臣主持贡举大考,两人对以往的追求浮靡之考风深恶痛绝,遂改以务实考风代之,出考题为《刑赏忠厚之至论》。结果曾巩与弟曾牟、曾布同登进士第。同榜的还有苏轼、苏辙二兄弟。曾家兄弟三人同榜得中,在京城和苏家兄弟二人同榜高中一样都被传为美谈。曾巩与苏轼并列第二(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真乃凤毛麟角之才。时年曾巩39岁,已近不惑之年,他的人生道路实在是太不平坦了。

    认真编书做学问

    京城平安住八年


    嘉三年(公元1058年),曾巩被任命为太平州司法参军,从此开始步入官场。两年后,经欧阳修推荐充官职,编校史馆书籍。在此期间历任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兼判官告院,也就是从事编辑工作,一干就是8年。虽说是做官,实际上是研究学问。

    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此时任相的王安石和神宗皇帝连年进行变法,要改变积贫积弱的状况。变法历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旧党对此疯狂地进行阻挠,斗争十分尖锐和激烈。曾巩与挚友王安石之间也有不小的分歧。在政治上曾巩是支持变法的,他在许多奏章和论文中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对形势的认识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但在变法实施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上却与王安石持有不同见解。可以想象,苏轼、曾巩都是了不起的作家,但他们不是政治家。京城里岂能容留这些有才能但政治上持相异观点的人?熙宁元年,诏修《英宗实录》,曾巩任检讨官,不久即罢官。他自己要求外任,于是被允补为越州通判。后又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知州。可见,尽管他做地方官,王安石对他还是信任的,官职又升上去了。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曾巩移知沧州,路过京师时,神宗召见他,君臣一席交谈后,神宗决定留他在京城,“勾当三班院”。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又任他充史馆修撰,专典史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又提升为中书舍人,掌管诏令、侍从、宣旨慰劳等事,可谓皇帝近臣,苏轼也获过此职。可惜不久,曾巩母亲病故;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四月十一日,曾巩病故于江宁府(今南京),享年65岁。曾巩在父亲去世后,即对四弟九妹承担起抚养和教养的重担,这种孝悌行为被传为佳话。

    读书藏书亦编书

    学诗韩愈与“李杜”


    曾巩不似苏轼、黄庭坚等人爱好广泛,诗书棋画无不精通。他只爱读书和藏书,是个真正做学问之人。他收藏的书达3万卷,并亲手校勘,可见没有浓厚的热爱是难以做到的。他将收集到的古今篆刻整理汇编成《金石录》共500卷。宋代另一爱好金石之人乃赵明诚,其妻李清照也编有《金石录》,两人在金石学方面的功绩已留传史册。

    曾巩还著有《元丰类稿》五十卷、《续元丰类稿》四十卷、《外集》十卷,现除《元丰类稿》外均已散佚。

    曾巩的作品主要为诗和散文,词仅一首。关于曾巩的诗,秦观和陈师道都是学生之辈,他们认为曾巩不擅作诗,但众家不同此说法,今人钱钟书先生说过:“就八家而论,他(曾巩)的诗远比苏洵、苏辙父子的诗好,七言绝句更有安石的风致。”

    曾巩的诗乃学李白、韩愈和杜甫,然诗若脱离现实乃空洞之物,读来乏味。曾巩的诗内容丰富,源于现实生活,能承袭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结和愁绪。

    曾巩的诗佳品留史20余首,其中以《明妃曲》《城南》《西楼》为最佳。《城南》为七言绝句:“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出色地描写了生机勃勃的晚春景色。《西楼》诗曰:“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短短几句奏响了大自然磅礴的交响曲。

    像《追租》一诗,读后方觉曾巩能对劳动人民寄以深深的同情很是难得,其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

    咏物托志、讽喻现实,乃曾巩诗的重要内容。他在《庭木》诗中用佳树比喻朝廷,以鸟鸣比奸臣权贵,并发出警告“安知无刀斧”,表达了对他们的愤恨和蔑视。

    抒情言志、送人怀友,乃曾巩诗的又一重要内容。如《冬望》中的“欲挽白日之西颓”,表现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曾文从容且流畅

    文风纯朴又谨严


    曾巩最大的成就乃散文,他之所以能被明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主要是其散文水准甚高。曾巩散文朴实严谨、平易淡远,显得古雅平正、层次井然。《宋史》本传说他文“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文风多受欧阳修之影响。但对曾巩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最喜爱的先秦西汉的古文,他对它们一直是如醉如痴。

    曾巩散文的内容极为丰富,在论议、都书启、杂记、序跋、赠序及制诂、表状、碑铭等类文章中,都敢于直陈朝廷得失、民生疾苦。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其记事叙情都能得心应手、准确生动地表情达意。

    曾巩散文的艺术特色,一是章法严谨、层次分明、简洁明晰、井井有条,就此一点常人很难做到。二是说理透彻。他善于从各个角度将理说透,读起来让人心服口服。三是博引古今、周详谨严。由于曾巩早年周游四方,见多识广,故能说古道今,具有很强烈的历史感。四是文风从容自然、语言流畅、朴实无华,真正做到了文从字顺且文情并茂。代表作有《墨池记》《寄欧阳舍人书》《序越州鉴湖图》等。

    自欧阳修倡导古文运动以后,曾巩乃是旗手,所以自宋代至清代,凡学古文之人,多从曾巩之文入手。

    鲜为人知的是曾巩的书法艺术。宋代是书法最辉煌的时代,有苏、黄、米、蔡“四大家“及圣手宋徽宗,另外还有宋太宗、宋高宗、蔡京等高手。曾巩的书法很少被人提及,其实,曾巩的书艺也是一流的。2009年的拍卖会上,曾巩的《局事帖》就拍出了1.08亿元的天价,打破了全球中国书法作品的成交纪录。直至2010年保利春季拍卖会上,黄庭坚的《砥柱铭》以4.368亿元创纪录为止,曾巩的书法作品都还是排在第二的位置上的,况且《砥柱铭》长8米,而《局事帖》不过尺盈之长而已。书法创天价纪录,这倒是曾巩及中国所有书法家没有想到的。

    曾巩在开封为官、生活10年,其仕途平稳、生活安定,我想这和他乃欧阳修的门生、王安石的好友,三人为乡亲不无关系吧。但其人潜心做学问,不入党派争斗才是最主要的。
(作者:翟宏魁 李天富 责任编辑:高晓婷)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豫菜大师赵廷良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