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开封元素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11/11 10:49:54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北宋开封作为新型、大型都市,辐射功能和集聚功能空前强大,既是北宋全国各地学习的榜样,也对同时代的西夏、后代金国都城以及南宋杭州的规划建制等起着直接的经典作用,是当时都城的标本。产生、完善于北宋开封的多种历史文化遗产、艺术形式惠泽元明清以及当代。开封是宋词创作、展示的中心和宋词发展的策源地。北宋开封对我国历史上饮食业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中国最早的菜系在宋代开封形成以及酒店业的繁荣。其孕育的众多世家大族为宋代乃至后代作出了重要贡献。以《清明上河图》为具体形象,北宋开封的历史辐射与影响延伸乃至放大至当代世界,是中国历史城市的名片。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开封元素,是宋文化的代表,并成为当今世界上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其深远影响在历代古都中是少见的,这种特殊的开封现象是一历史奇迹。
四
北宋开封对我国饮食业发展的历史贡献,主要表现于最早形成了中国菜系以及酒店业的繁荣,并有一些名吃流传至今。 第一,中国最早的菜系在宋代开封正式形成。孟元老指出,开封“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适应大量高消费人群和各地不同口味人群的需要,高档饭店和各地菜系发展起来,汇集了全国饮食的精华,形成北馔、南食、川饭三大菜系。主要以食材划分,第一类菜肴就是北方菜的代表开封菜,以羊肉为特色;第二类是川菜,以面食为特色;第三类是东南菜的南食店,以鱼为特色。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更明确:“向者汴京开南食面店,川饭分茶,以备江南往来士夫,谓其不便北食故耳。”为南方各地进京官员士大夫服务的商业饭店,开创了各具特色的菜系。素菜系也随之出现,即“素分茶,如寺院斋食也”。如此看来,开封形成了四大菜系。 第二,繁荣的酒店业影响深远。宋代开封酒店业数量多、酒店规模大,新特点是主要酒楼门面都朝向大街。如《东京梦华录》中的主要酒楼“都是朝着大街,建筑着堂堂的重叠的高楼的……酒楼向大街上发展,甚至设在皇城南面的大街上,连街名也用酒楼来定名,这些情况是宋代才发生的现象”。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在宋代以前的城市里,高楼并非没有,但都是皇宫内府,建筑供市民饮酒作乐,专事赢利的又高又大的楼房,是不可想象的。只是到了宋代城市,酒楼作为一个城市繁荣的象征,才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了。”北宋开封饮食业的繁盛和酒店业的形成,在世界历史上也有着重大意义。1997年,美国《生活杂志》回顾1000年来最深远影响人类生活的100 件大事,中国有6件入选,其中排第56位的赫然是宋代开封的饭馆和小吃:
很久以前,小旅馆就已经向远离自家厨房的出门人出售食品饮料,小吃铺就已经提供外卖,人们也已经在特别场合举办排场的宴会了。然而一直要到1120年,才有了能被称作“饭馆”的场所。在饭馆里,人们可以买一餐饭,坐下来享用。饭馆首要满足的是人们社交和美食的需要。12世纪的中国官员孟元老可以说是史上第一位饭馆评论家。他的笔录详细描述了北宋(960~1126)都城开封渐渐兴起的饭馆文化。当时开封的百万人口中,求新好异的食客不在少数。干体力活儿的常去不起眼的小店儿吃面条,做买卖的常光顾饺子馆。据孟元老的笔录记载,从1120年左右起,上夜班的还可以在夜市吃牛肚、血冻、炸猪肝和炸鹅肉。小甜水巷的许多饭店专做南方菜,这也是最早的地方菜系之一。开封人还对服务质量相当挑剔,“即便是小小的疏忽,”孟元老记录道,“也报告给饭馆掌柜。于是跑堂的免不了挨一顿责骂,扣工资,甚至严重的时候被驱逐出门。”至少对当代西方人而言,宋代开封的饮食业让他们惊奇。显然,他们没有在其他国家看到过类似情况。北宋开封饮食是时代的精华,其中许多也延续到后代。
五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文艺方面,北宋开封的历史影响更加巨大、深远。其荦荦大者就有官瓷、皮影以及杂剧、说书等。 北宋官瓷是宋徽宗时期在开封创制的青瓷巅峰之作,代表着中国青瓷艺术的最高成就,是中国最优秀的陶瓷文化遗产。开封官瓷创造了素烧和多次上釉相结合的新工艺,使青瓷产品的质量更精美、釉色更滋润、釉层更丰厚,形成了紫口铁足的外观特征。官瓷以古朴庄重、釉色润美、纹片如波、色泽淡雅著称,历来专供皇家享用。北宋官窑历时短暂,技术高难,产量极少,传世品早已成为稀世珍宝,价值连城。北宋官瓷的产生,与其说开创了青瓷的新境界,不如说传承了高雅,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水平。 宋代开封是最早的市民城市,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市民阶层随即产生了市民文艺,开启了我国文学艺术的新纪元。开封是市井文明的渊薮。 影戏作为一种商业的艺术形式起源于唐,原先一直用白纸雕制人物形象,单调且脆弱。至北宋开封,改为羊皮影具,经久耐用、便于传承,且便于涂饰彩色,使黑白影戏升级为彩色皮影,艺术魅力大为增强。南宋吴自牧载:“更有弄影戏者,元汴京初以素纸雕簇,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妆饰,不致损坏。”也是在开封真正形成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当时开封有许多专业的影戏班子和戏迷:“仁宗时,市人有能谈三国事者,或采其说,加缘饰作影人,始为魏、吴、蜀三分战争之像。”可以用皮影表现长篇的历史剧,戏迷因而产生:“京师有富家子,少孤,专财,群无赖百方诱导之。而此子甚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羽,辄为之泣下,嘱弄者且缓之……”由此足见影戏连本剧的诱惑力。到了重大节日,官方则在各坊巷路口普遍设置影戏棚子,以招徕、安置挤丢的儿童:“每一坊巷口,无乐棚去处,多设小影戏棚子,以防本坊游人小儿相失,以引聚之。”由此大大普及并发展了皮影艺术。北宋灭亡后,皮影随着南下的朝廷、流民传播到南方各地,得到普及与发展。另一部分皮影艺人则被金兵掳掠到北方,成为北方皮影的传播源头,并逐渐形成各地的地方特征。宋金两代是我国戏曲的形成时期,宋杂剧是宋代各种歌舞、杂戏的统称,也是中国戏曲的最早形式。最为典型的是杂扮,以剧情简单、逗人喜笑著称,为杂剧之散段。宋杂剧其源头有二,均离不开开封这一城市。一是宫廷优伶表演的政治色彩浓郁的喜剧小品。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第二章《宋之滑稽戏》所列举北宋事例16则,全是宫廷优伶作品,因此说必定形成完善于京师开封。二是民间杂扮。杂扮是市民文艺的一种,起源于最早的市民城市宋代开封。这一艺术形式由宫廷走向民间。开封东角楼“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自丁先现、王团子、张七圣辈,后来可有人于此作场”。其中丁先现是宋代最著名的戏剧艺人,即宫廷优伶,在北宋中后期长期担任教坊使数十年,后在开封瓦子象棚中从事商业演出,带动了民间戏剧的发展。至少在宋徽宗时的开封,就有大型连本戏演出,连接七八日的大戏,场次、情节之繁复可想而知。“中国戏剧史的崭新篇章是从宋代杂剧开始的。”宋代开封酝酿成的宋杂剧,开启了元、明、清杂戏及现代戏剧的先河。再看诸宫调。诸宫调是大型说唱文学,由多种宫调组合成一个完整的长曲,为后世戏曲音乐开辟了道路,也是戏剧的源头之一,北宋已用诸宫调的曲调来演唱宋杂剧。宋人记载,泽州人“孔三传者,首创诸宫调古传,士大夫皆能诵之”。地点正是开封,吴自牧言:“说唱诸宫调,昨汴京有孔三传编成传奇灵怪,入曲说唱。”耐得翁也指出:“诸宫调本京师孔三传编撰传奇灵怪,入曲说唱。”时间是宋徽宗时期。孟元老载崇宁、大观以来在京瓦肆伎艺中,就有“孔三传耍秀才诸宫调”。说唱诸宫调至元代渐趋衰落,但其曲调等重要艺术手段,都为北方元杂剧所吸收。 与戏剧产生相配套的是固定的民间大型剧场涌现。此即瓦子勾栏,最早在宋代开封诞生。瓦子(又称瓦舍)是综合性的娱乐场所,其中以勾栏(又称勾肆)为主,包括饮食、占卜等活动。游客观众来去自由,来时汇集一起,有如瓦合;离去散布四方,有如瓦解,因而称之谓瓦子。开封城内外,至少遍布着9处瓦子,即《东京梦华录》中提到的东角楼桑家瓦子,近北的中瓦、里瓦,旧曹门外朱家桥瓦子,大内西边的州西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宋门外瓦子,保康门瓦子,旧封丘门外斜街北瓦子。南宋初,瓦子随南迁的宋政府一起传入杭州。瓦子中的勾栏,即用栏杆、幕幛等物封闭的剧场。各瓦子中的勾栏数目多少不一,开封的桑家瓦子、中瓦、里瓦3处,内有大大小小的勾栏50余座。中国戏剧、小说等市民文艺就是在这里孕育的。宋元话本崛起于北宋开封,成为白话小说的源头。古代说书讲故事的“说话”起源很早,但真正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并职业化、普及化,则是在宋代开封,其土壤正是北宋开封独特的瓦子勾栏。话本就是说话人说话的底本,主要包括讲史和小说两大类 。如鲁迅所说:“总之,宋人之‘说话’的影响是非常之大,后来的小说,十分之九是本于话本的。”有学者称作是“‘市井细民’的文学革命”。在文学史上大放异彩的元明清白话历史小说,主要就是在宋代话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水浒传》﹑《西游记》等文学名著都是宋元话本发展的产物。如大约成书于北宋中后期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西游记》的雏形;北宋有专说“三分”即专门说三国故事的艺人﹐其话本《三分事略》和《三国志平话》当为《三国演义》的蓝本;《大宋宣和遗事》 则是《水浒传》的先声。至于以开封为故事发生场景、以开封人事为题材的宋元“东京话本”就有16篇,“在文学史上又有着重要的文学价值”。反映以开封为中心的北宋故事《七侠五义》,自清末光绪年间盛行于世,改编者是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俞樾。这部小说不但内容是以开封为中心的北宋故事,连其形式也是出自开封。小说在宋代开封走向平民化,其影响力大大强化,开辟了中国文学发展的新格局。
六
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学瑰宝之一。正像词兴起于唐代却称宋词一样,开封不是宋词的发源地但却是宋词创作、展示的中心和宋词发展的策源地。都市生活为词人提供了肥沃的艺术土壤,养育了大批“都市词人”,并使宋词走向高峰。特殊的环境推动,改变了词的意境、形式。具体表现,一是改造了李煜词风使之成为“千古词帝”,二是孕育了慢曲以及柳永,三是汴京意象成为宋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南唐后主李煜前期的词基本上是宫廷生活的写照,是南唐宫体和花间词风。南唐被统一后,他被囚禁在开封两年多,个人地位、感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作了一批哀怨凄凉的词反映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被誉为“千古词帝”。 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 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所列举的名句是“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其代表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实为千古绝唱,更是脍炙人口。这些名篇名句都是开封的产物。况且,其后期词的凄凉悲壮、意境深远,也为柳永等“婉约派”埋下了伏笔。慢词是宋词的主要体式之一,与小令一起成为宋人最为常用的曲调样式。慢词的兴起,是北宋前期百余年词史发展繁盛的一个里程碑。慢词是在开封这一特殊环境中兴起的,其中的市民情调和俚俗语言更是开封特产。柳永积极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齐头并进,极大丰富了词的表现形式。柳永7岁就随其父来过开封,自25岁来开封一直到41岁离开,在开封生活了16年。其间他虽名为应举求学,实际多流连于花街柳巷,醉心于创作新词。柳永等人的词史地位是由开封奠定的。作为宋词发展的策源地,开封更是宋词的主要题材之一。有学者指出:“《全宋词》提及汴京的词句共有284处,其中北宋占86.11%,南宋不足14%。以汴京直接入词且达到这样高的出现频率,的确是值得我们研究的。可以肯定地说,长安在唐诗中的出现频率绝对要比这一频率低。由此可见,汴京已成为宋代词人经常吟咏的内容……汴京意象已成为宋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因为,宋词的灵魂和形式都与开封血肉相连。 如此这般,开封在中国词学史上便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与意义,“对宋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是北宋词生存、生长的背景,是北宋词曲传播、消费的枢纽,为词艺的发展、成熟起到了推进作用,尤其是汴京意识为补救宋词内容上的先天不足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汴京具有显赫的词学史地位……没有汴京,词也不可能达到北宋的极致。汴京已成为中国词学史中不可抹杀的构成要素”,“汴京培育了一批‘能词能吏’的词学主体,其人文经济是北宋词的生存根基,其书斋美学造就了北宋词向雅避俗的发展格局,其地域文化孕育了北宋词的特种生命基因”。需要补充的是,毕竟词不像诗那样可以出自田野山间等任何地方,词需要音乐或依附于音乐。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其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这就意味着,越是大城市也越是音乐发达的地方,越适合词的创作和发展,显然,没有音乐这个“框”就无处“填词”。
因而,当时文化最发达的开封必然是词发展的圣地。宋词是宋代文学的时代特色和成就,也是开封时代特色和成就。(中)
(作者:程民生 责任编辑:高晓婷)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