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齐侯”铜鉴:诉说一段遥远的联姻故事
“齐侯”铜鉴:诉说一段遥远的联姻故事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11/3 16:41:06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提起中国古代的政治联姻,人们马上会想起“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等千古流传的动人故事。其实,早在周朝,政治联姻就已十分盛行。珍藏于洛阳博物馆的“齐侯”铜鉴,就是齐侯为其女儿嫁给周王的陪嫁品,它不仅艺术价值极高,也对研究当时周王室与诸侯之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1. 洛阳博物馆馆藏最大青铜器
                
    “齐侯”铜鉴高43.5厘米,口径70.3厘米,最大腹径20.7厘米,重达75千克,是洛阳博物馆内收藏的青铜器中体量最大的一件。该铜鉴器身有4个对称的回首卷尾龙形兽耳,均是首、身、尾、足俱全的立体夔(kuí)龙造型,它们昂头张口,圆睁突目,显得威风凛凛。其器腹饰有两组布局均匀的环带纹,还间饰有眉形和口形纹祥。
                
    铜鉴的体量虽大,其用途却出人意料。洛阳博物馆保管部主任张玉芳介绍,“鉴”是一种盛水或冰的器皿。古代在没有普遍使用铜镜以前,常在鉴内盛水来照影,因而后来把铜镜也称为鉴。从现有考古资料看,铜鉴的出现始于春秋中期,而盛行于春秋末战国初,战国中期以后就很少了。


                
    张玉芳说,该铜鉴是1957年修建洛阳中州渠时,在孟津县平乐乡境内的邙山坡上发现的。文物出土后,曾久置库房,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几名老技工在清除铜鉴上的淤泥和铜锈时,意外地在其内壁腹部处发现了5行26个字的刻铭,铭文为:“齐侯作朕子仲姜宝盂,其眉寿万年,永保其身,子子孙孙永保用之。”通篇铭文的意思是说齐侯为女儿仲姜陪嫁了这件铜盂,希望这件重器能安保其身,子子孙孙长享用之。齐侯为仲姜制作如此精美的器物,又千里迢迢送她到东周的王都洛阳。据此,文物专家认为,齐侯之女应该是嫁给了当时周朝的最高统治者——周灵王。
    
    2.政治联姻,王室与诸侯的“交好”手段
                
    联姻,是周王室与诸侯国的统治者用来维持彼此间联系的一种政治手段。通过婚姻关系,周王朝的姬姓贵族与异姓贵族之间,结成亲戚之国,就此加强了联系。因此,周天子常称同姓诸侯为伯父、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叔舅。周朝的统治者就是利用这种姻亲关系,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以姬姓为首的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统治。
                
    西周覆亡之后,东周王室衰微,此时的政治联姻与周初已大相径庭。强大的诸侯借助联姻操纵周室,“挟天子以令诸侯”。“齐侯”铜鉴所反映的,就是襄公十二年(公元前561年),周灵王求后于齐的那段历史。
                
    当时,周灵王向齐国求亲聘娶王后,齐灵公不知如何回答,于是咨询晏弱。晏弱说:“先王的礼仪辞令有这样的话:天子在诸侯那里求娶王后,诸侯回答说‘夫人所生的若干人,妾妇所生的若干人’。没有女儿而有姐妹和姑母的,就说‘先君谋公的遗女若干人’。”齐灵公同意了这门婚事。可见,当时王公诸侯对夫人的出身是没有要求的,其联姻的实质暴露无遗。
                 

(作者:张宁 责任编辑:李海粟)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